IMG

内容简介

中國官僚體系的組織,自秦、漢以來就是通才型,直到唐代為了一時財政上需求,乃拔擢並重用財經技術官僚,而轉往局部專業進行。那些始自戰國時期的各國治術以及西漢帝國的財經典籍,此時早已不管用,也因此產生創新空間,同時也遭遇「低稅理想」這種傳統文化價值的阻力。

低稅理想就像兩面刃,無限上綱的結果,固然可遏抑財經官橫徵暴斂式的胡作非為,但也可能使任何有創意的理財手段不得提出。在唐代中晚期,當商業產能達到國家總生產力的一定比重時,仍以此名義禁止開拓徵收商稅。

可是當國家遭逢戰爭、天災,或因皇家工程所導致的巨大人禍時,財經官或理財家總要從事一番彌補財政赤字或缺口的作為,這些作為會被士大夫集團的輿論視同干犯文化價值的財政手段,造成財經技術官僚終究不為通才型官僚體系所容,弄得內部烈火焚天,一百多年仍紛擾不定。皇權、官僚,以及控扼理財的文化價值等因素盤根錯節,因而譜出了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型的出現,以及文化政治衝突這幕歷史大戲。

作者简介

中古史專家,專長為唐代財經問題,並涉獵法制史,目前在臺灣提倡新文化史、新社會史研究、敘述史學與歷史書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暨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曾任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著有《劉獻庭》(1978)、《曹操》(1980)、《魏晉自然思想》(1981)、《一位父親的叮嚀:顏氏家訓》(1981)、《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1999)、《入侵臺灣:烽火家國四百年》(1999)、《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2003)、《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