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一章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力系問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認識、定義與構造的辯證脈絡
第二章
敘事性族語歌詩及其族裔意識認同的線索――巴恩‧斗魯、吾雍‧雅達烏猶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敘事
第三章
儒漢意理凝視之下的櫥窗洋娃娃――林班、工地歌謠以及漢語文學形成的影響效應
第四章
受傷的「阿基里斯肌腱」?――原運的生成因素、原權會的價值再探
第五章
「莎赫札德」為什麼要說故事?――「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書寫位置的反思與實踐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學的建構運動與典律形塑――《山海文化》的原漢族群接合、文化意理結盟的實踐意義
第七章
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臺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
第八章
少數文學與數位書寫的建構及共構──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超文本書寫
第九章
「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
第十章
花蓮地區原住民的漢語文學初探──以阿美族拉黑子、布農族沙力浪的作品為例
附錄
地牛踩不斷的番刀──試論九二一地震前後的瓦歷斯‧諾幹部落書寫策略轉折
目录
第一章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力系問題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認識、定義與構造的辯證脈絡
第二章
敘事性族語歌詩及其族裔意識認同的線索
――巴恩‧斗魯、吾雍‧雅達烏猶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敘事
第三章
儒漢意理凝視之下的櫥窗洋娃娃?
――林班、工地歌謠以及漢語文學形成的影響效應
第四章
受傷的「阿基里斯肌腱」?
――原運的生成因素、原權會的價值再探
第五章
「莎赫札德」為什麼要說故事?
――「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書寫位置的反思與實踐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學的建構運動與典律形塑
――《山海文化》的原漢族群接合、文化意理結盟的實踐意義
第七章
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
――台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
第八章
少數文學與數位書寫的建構及共構
──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超文本書寫
第九章
「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
第十章
花蓮地區原住民的漢語文學初探
──以阿美族拉黑子、布農族沙力浪的作品為例
附錄
地牛踩不斷的番刀
──試論九二一地震前後的瓦歷斯‧諾幹部落書寫策略轉折
作者简介
魏貽君,一九六二年出生。桃園楊梅埔心客家人。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曾任《台灣日報》總主筆。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