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目录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君主制的衰败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残迹的意味: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

第一章 君主制神秘性的丧失

1.作为喜剧人物的洪宪皇帝

2.晚清:儒教被重新界定为现代思想的对手

3.民国:儒教与君主制观念的窄化与交织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基本的对峙

1.张力的记录

2.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3.与法律的关系

4.异族征服的因素

第三章 儒家官僚制人格的演变

1.贵族制、君主制与官僚制:三重奏的三个乐章

2.作为君主抑制贵族制的工具的官僚制

3.作为君主抑制官僚制的工具的贵族制

4.儒家官僚阶层的反抗

第四章 儒家内部的基本对抗

1.内与外

2.私与公

3.家庭与宗族

4.个性与学术

5.先例与法规

6.自由与监督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专制控制的限度

1.道德主义

2.忠诚

3.恐怖

4.权力的馅饼

5.“太极”

6.普天之下

7.朋党

8.德性、权力与无能为力

9.国家与皇室

第三部分 张力线的断裂

第六章 官僚制长期不为社会革命所动:儒教的作用

1.君主与人民

2.“寄生虫”效应

3.智识劳动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官僚制的脆弱之处:思想上的受攻击点

1.太平天国对儒家当权者的抨击的新鲜之处

2.儒家内在性学说的关键特质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之“天”的冲击

1.“传统的”叛乱者:与太平天国在观念上的分歧

2.太平天国的“天”与权力的超验氛围

3.《圣经》作为经书之接替者的意义

4.太平天国与儒家的关系

5.太平天国的平等主义

6.太平天国的独特冲击在心理上造成的反响

7.儒教与官僚制功能的分离

第四部分 意味的残迹: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I)

第九章 时代错置的形成

1.革命的名与实

2.形式与内容

3.残余的君主制和日本人支持的意图

结语:日本和中国的君主制的神秘性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脱离历史

第一章 微弱的生命:廖平与儒教和历史的分离

1.生平

2.原创性问题

3.从典范到预言

4.从预言到终结

第二章 “井田”中的风往哪个方向吹:儒家论辩基础的削弱

1.从字面意义到隐喻

2.井田与儒教改良主义

3.社会主义—井田论的陈词滥调

4.失而复得的乐园:从经书的独特性到历史中的共同命运

5.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6.胡适、胡汉民和廖仲恺的同时代性

7.保守主义形态的变化

8.马克思主义者听到的儒教之声

第二部分 进入历史

第三章 从中国共产主义者对过去的研究看他们的处境

1.对等与分期

2.对等与现代化

3.民众与非民众的主题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位置

1.儒教精神的不朽? 

2.儒家内容在知识生活中所占分量的萎缩

3.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A)通向现在的里程碑

4.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B)来自过去的墓碑

第三部分 历史意义/重要性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1.理论

2.历史

3.结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