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1870年代到1940年代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地方性的佘山朝圣地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圣母朝圣地,其朝圣活动的组织,圣地建筑扮演的角色,教堂及相关建筑的建造、使用、建筑师、风格及其历史背景,并且延伸讨论了朝圣地的宗教变迁。本书基于大量一手文献和资料,包括大量历史性图片,全面呈现了佘山教堂的历史图景,外延部分呈现了西方天主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相应的策略等。本书是卢永毅教授主编的“开放的上海城市建筑史丛书”第三册。作为近代上海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建筑在当时引进了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成为重要的研究史料。本书结合历史背景,在结构严谨的同时又突破了一般学术性书籍的行文特点,可读性强;除了突出主体部分有关建筑风格、结构、建造等的讨论,关于多轮方案对比的论述,更显示了天主教建筑的礼仪性细节等。目录序言引言1.圣山,东方与西方2.现状和资料来源3.研究的问题和本书的结构4.致谢第一部分晚清时期的会山,1863-1911:从地方性的敬礼到地区性的朝圣第1章佛教山丘的基督教化1.1佘山上的佛教寺庙1.2耶稣会休养院和小圣堂1.31870年处境中面向圣母的许愿第2章区域性朝圣地的创立2.1两位修士建筑师:马历耀和顾培原2.2还愿圣堂2.3驻院和中山圣堂第3章三个梯层的朝圣地3.1最低层:附近地区、运河和圣地正门3.2中层:山腰平台和三圣亭3.3山顶:苦路、平台和狮子楼梯第4章两座圆顶:科学与信仰4.1天文观象站4.2葛承亮修士与土山湾木工坊4.3佛罗伦萨圆顶的比例模型第二部分中华民国时期的余山,1912-1949:从地区性朝圣到全国性的朝圣地第5章佘山哥特式尖塔5.1北方传教士建筑师和羹柏神父5.2和羹柏神父的佘山哥特式设计5.3比利时圣路加学校的模式第6章寻求合适的风格6.1耶稣会士对罗马式风格的选择6.2从哥特式向罗马式的转变6.3风格的错误?为何是西式而非中式的?第7章建造大殿7.1两位建筑工程师神父:叶肇昌和尚保衡7.2奠定基石和基础7.3十二年建造工期第8章玛利亚的、全国性的、中国人的朝圣地8.1玛利亚的多重面孔8.2东亚第一座乙级圣殿8.3玛利亚对抗观音结论:一座宇宙空间建筑的象征1.风水、谣言、具有文化修养的传教士建造师2.调和中式和基督教风格的朝向3.佘山的宇宙轴附录附录一佘山教堂大事记附录二参考资料附录三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