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篇 從禮之義探討中華法系】
東亞傳統法文化的理想境界──「平」
高明士
一、前言
二、禮的身分差序
三、「(唐律)出入得古今之平」
四、從法文化釋「平」
五、「平」在東亞傳統政法的運用
六、結論
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
黃源盛
一、序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二、傳統中國「不孝」的立法例及其法理根據
三、晚清民國繼受外國法中倫常條款的變與不變
四、從比較法史觀點看遺棄尊親屬罪的動向
五、古今異勢與刑法倫理情結的異化與再生
六、結論
儒學正義論與中華法系
俞榮根
一、儒家仁學正義論述要
二、儒家仁學正義論與中華法系的法律正義
三、現代法治語境與中華法系的正義價值
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禮教思想
陳登武
一、緒言
二、居喪禮儀
三、婚姻中的禮法問題
四、蔭贖與襲爵
五、朝廷禮儀中的禮教秩序
六、居官施政與禮儀
七、復仇與禮法衝突
八、結語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邱澎生
一、歧義的「法家」:明清士大夫對法律知識的不同評價
二、好生之德與哀矜之情:為何以及如何研讀法律?
三、經書與法律的再次整合:由《慎刑憲》到《祥刑經解》
四、結語
律、律義與中華法系關係之研究
馬小紅
一、律與中華法系的概念
二、律學:律義的闡釋由法而儒的轉變
三、禮的擬制:律制日益簡約,律義日益深邃
四、對本文開篇提出問題的解答
【下篇 從禮之制探討中華法系】
從貴族法治到帝制法治──傳統中國法治論綱
李貴連
一、引言
二、貴族法治:別親疏、殊貴賤、斷於禮
三、法家的法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四、秦漢以後的君主/官僚/專制╱帝制「法治」
五、結語
從秦《法經》到漢蕭何《九章律》和傍章律
鄭顯文
一、李悝著《法經》六篇之事辨析
二、「秦《法經》」性質考
三、秦代的法、律、令體系新論
四、蕭何作《九章律》、傍章律新探
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論其與儒家思想的關係
陳俊強
一、前言
二、覆奏的起源與創立
三、覆奏制度變革的契機──盧祖尚案和張蘊古案
四、五覆奏的成立
五、覆奏的具體程序
六、唐律與唐令矛盾之檢討
七、結論
唐代的「同居」家庭
羅彤華
一、前言
二、同居的法制演變及儒家思想的影響
三、同居家庭的民間類型與特色
四、結論
從書札禮看日唐親屬的比較研究
古瀨奈津子
一、前言
二、關於敦煌書儀
三、吉凶書儀中所見的親屬
四、書儀與禮、令、格式
五、日本「往來物」的成立與書札禮
六、透過書儀與往來物比較看日唐家族相異處
七、結語
儒家思想與清朝科舉考試、教育制度及法規範的關係──法制史考察觀點
陳惠馨
一、前言
二、儒家思想有關三綱關係的討論:君臣、夫妻及父子關係如何被論述
三、清朝《大清律例》中「十惡」規範體系及其實踐
四、清朝《禮部則例》的規範強化人民對於三綱價值體系的認同
五、清末法律規範體制的改變歷程與困境
六、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法制對於臺灣當代法律體制的意義與啟示
七、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