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以具當代意義之「後西方」新思維,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發:既拒絕西方現代性對傳統文化的鄙棄,也超越鴉片戰爭以來以西方為師的改良主義。本書以中國傳統文化之多元探索為出發點,從不同面向發掘可茲回應當代議題(如族群、階級、家國、性別、人與自然等)的非西方文化資產。全書共分三輯,從原始神話到當代華語文學論爭,分別深入「起源之再探」、「舊議之重審」、「古體之今用」等三大面向。書中論文皆採當代而另類之理論角度切入,針對傳統文化之研究,提出異於成規之視界,建立發掘其當代意義的新典範。

目录

叢書總序

前言╱廖咸浩

Part I 源起之再探

帝堯與絕地天通╱楊儒賓

何為歷史中國:從天下政體的觀點╱甘懷真

臺灣可以成為禮物嗎?一個原住民的觀點╱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Part II 舊議之重審

華人海洋與臺灣:海盜、另類現代性、「後中國」動能╱廖咸浩

文化資產的悖論:以比較觀點重新檢視「新清史」╱Haun Saussy(蘇源熙)著.陳曼華譯

別再「華語語系」:從華人史、華文文學看Sinophone╱黃錦樹

Part III 古體之今用

潘格羅斯之夢與幽暗意識:現代中國文學的烏托邦和惡托邦╱王德威

據象鬬戰或騎象入京?南方女主的譜系建構與其文學敘事╱胡曉真

性別化的國際關係:旗袍隱喻的關係與後西方身分中的上海╱石之瑜著.萬曉編譯

作者簡介

· · · · · · (收起)

作者简介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文論、比較文學等。主要著作包括《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等。 甘懷真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臺灣大學中華文化講座教授。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執行長等多個學術、行政職。史學專業為中國古代史、東亞政治史與東亞國際關係。著有《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等專著多本,以及論文多篇。 石之瑜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丹佛大學國...(展开全部)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文論、比較文學等。主要著作包括《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