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以臺灣南部高屏地區的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目录

導論——穿越與交會:高屏沿山原客族群書寫/羅烈師

南北差異

界限與跨界

再現與逆寫

從逆寫到互為主體

屏東內埔沿山的聚落與族群:以「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為討論/王和安

摘要

一、前言

二、十八世紀三層制的族群分布

三、十九世紀上半葉邊區的社會秩序

四、沿山地帶的熟番與生番

五、馬卡道族的自我認同與當代「三層制」

日治時期原閩客的社會文化互動:以六龜稇源商店為例/劉正元

一、前言

二、日治時期的產業性移民

三、多族群的互動經驗

四、昭和三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留下的線索

五、六龜地區的北客移民

六、六龜北客移民研究回顧

七、六龜稇源商店的經營與漢番交易

結論

客做原家:屏東縣排灣族收養客家子弟生命敘事/郭東雄

摘要

一、前言

二、一九四五年的藍衫與石板

三、算命仙

四、排灣族的家

五、身體游移:沉浸在排灣文化

六、生命的轉折

七、大武原鄉期待:投身教育志業

八、大武山下的和風

莎卡蘭溪與石獅子/洪馨蘭

摘要

一、前言:物的閱讀者——「追尋石獅公」的意義

二、莎卡蘭溪「水打」大路関隘藔與古大路關庄

三、東方之「患」?大路關開基石獅之物質性

四、大路關石獅公傳說的當代性、客家性與原民性

五、思考與小結:風仍在吹,莎卡蘭溪最終還回了石獅子

高屏地區提及原住民族的公開文字資料蒐集介紹與分析/陳龍田

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標的選擇緣由與限制

三、當代台灣公眾文字資料生產的相關規範

四、原住民族地區部落遷村歷史的相關研究

五、碑文內容樣態以及初步比較

六、高屏地區相較於北台灣沿山較具獨特性的主題文字資料

七、災害、遷村、與族群多重主題的文字資料小結

八、結論

高雄屏東原客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羅烈師

摘要

一、前言

二、客庄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

三、歷史主體性與原民鄉志

結論:反覘與逆寫

作者简介

羅烈師

  臺灣新竹人,母語為海陸腔客語;陽明交大客家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以傳統地方社會之延續與轉型為核心關懷,藉由宗教信仰、文化資產、社區營造、語言傳承、博物館蒐藏與展示等面向,投入臺灣與馬來西亞之客家社會研究與社會實踐。二○二二年出版《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為近來投入原客關係研究之初步成果。

作者簡介

王和安

  臺大歷史系學士、中央歷史研究所碩士、成大歷史學博士。專長領域為族群關係史、移民史、臺灣史、區域史、田野調查、臺灣民間信仰等。現職高雄科大博雅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劉正元

  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博士,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族群關係、文化發展與應用。曾任高師大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高雄文獻》編輯委員兼主編、《屏東文獻》編輯委員,目前擔任高師大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兼語言與文化學士原專班主任。主要著作有:《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行踏台江・地號名講古》、《臺灣飲食文化概論》、《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民族植物》等專書。

郭東雄

  排灣族原住民,族名tjangkus.pasaljaig,屏東縣春日鄉七佳部落人。高師大地理學系博士,擔任國小教師二十餘年後轉任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副教授兼主任。從事原住民族文化研究已逾三十年,專研領域為文化空間研究、文化藝術研究、傳統宗教儀式研究等,近年來比較專注於部落耆老生命史研究,希望與時間賽跑留下珍貴族人生命經驗。

洪馨蘭

  成長於臺北都會地區。政大政治學系學士、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人類學研究所博士。長期關注鄉村社會發展議題,並投入臺灣客家社會與文化事務。現為高師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陳龍田

  交大人文社會學系、政大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陽明交大國際客家研究中心計畫專任助理,現在從事公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