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明白的。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在世界上也由此演变出了其zui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毛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二十世纪,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关系学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目录

试读

致谢

中文版前言

导论 在中国的田野工作、政治与现代化

关系学的“发现”

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关系学

在一种恐惧文化下的田野工作

人类学家的主体位置

中国现代性的国家规划和本土批评

第一部分 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

第一章 关系的方言和辞汇

民间话语

官方话语

民间话语中的关系学的关键字和概念

第二章 关系的范围和使用的背景

城市与乡村

性别层面

城市职业阶层

使用背景的多样性

看门人的社会

企事业和行政场合的用法

第三章 关系学中的“艺术”:伦理、计策及礼仪诸方面

关系基础:亲属制度、朋友关系以及其他的私人关系

情意:义气、感情和人情

扩大关系网

给予和接受的计策、义务和形式

回馈的义务

第四章 关系学最近的历史:传统的形式和历史的再现

三种官方的历史

关系学和中国文化

1949年以后的关系学的兴衰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市场力量的进入

关系艺术并未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

第五章 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

国家再分配经济中的权力技术

礼物经济中的反技术

命题

第六章 “借古非今”:古代中国的仪式伦理与国家理性

“批林批孔”

重新解释过去

第七章 毛崇拜、关系的主体和个体的回归

红色风暴:国家主体和毛崇拜

个体主体的回归

关系主体性的增减第八章中国根茎式的关系网和民间组织

个体与社会之间

个体与团体或协会之间

根茎式的亲属制度与关系政治:从“关系网”到“民间”

结论 返回到实地

交换的阴柔的力量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组织媒介的仪式

人情胜过关系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