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書的寫作,立基於音樂學和文化研究,旁觸文學、歷史、社會學、傳播學等人文學科,更建立在以大量唱片聲音耕織而成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上。書中以唱片、報刊、文學作品、文物資料為線索,細密拆解當時的文化現象,把艱澀理論或枯燥分析融在歷史敘述中,勾勒出一個盡可能不違背實況的流行音樂發展場景,以各種角度體味聲音的立體感與時代性。置聽覺文化為感官核心,針筆勾勒出複雜的政治社會場景下,流行音樂的興起與寥落。
全書分成:聽眾、歌手、創作者、音樂、文字、產業等六大章,從多角度、全面性地探討臺灣流行歌萌芽至興盛的第一個黃金十年;隨書並附一精心製作、收錄21首代表性戰前臺灣流行音樂的復刻典藏CD專輯,讓閱讀此書的讀者同時也能親耳聆賞那遺落的時代之聲。
作者簡介
洪芳怡,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組、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於2013年取得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學位,並獲「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傳播類首獎。學術著作包括《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曾任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勵馨基金會性別倡議專員,現職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目录
序一 灑落聲境的月光 / 林太崴序二 思古與懷舊之外―本書的寄望 / 陳錦隆
自序 青春不再來,相思為君害 / 洪芳怡
序 曲 寫在閱讀之前
第一章 聽眾:從前現代過渡到現代的耳朵們
1-1 在聽與聽見之間
1-2 從無聲到有聲
1-3 旋轉的魔幻時刻
1-4 1930城市聽覺漫遊
1-5 曲盤百花正當開
第二章 歌手:毛斷小姐的發聲練習
2-1 藝旦秋蟾,與流行歌手資格爭奪戰
2-2 從苦旦清香到多聲道歌手純純
2-3 流行天后的誕生:純純與留聲機發燒片
2-4 心酸酸、聲甜甜的謎樣紅伶:秀鑾
2-5 嗓音老練的青春歌姬:青春美
2-6 美聲跨界的自學歌手:林氏好
2-7 演唱者眾生∕聲群像
第三章 創作者:商業、創意與藝文責任之間的拔河
3-1 關於作曲
3-2 大時代中的小清新之歌:鄧雨賢
3-3 流行歌曲第一響:王雲峯
3-4 不落俗套的歌仔味流行歌:蘇桐
3-5 從西樂轉向漢樂的全才音樂家:姚讚福
3-6 眾家齊鳴:陳秋霖、張福興、王福、陳運旺、雪蘭
3-7 關於作詞
3-8 流行音樂的背後推手:陳君玉
3-9 遊文戲字醒世詞:李臨秋
3-10 抒情的商業節奏:周添旺
3-11 技藝超群的後發寫手:陳達儒
3-12 早期作詞者:林清月、若夢、張雲山人
3-13 落入凡間的文藝青年:廖漢臣、蔡德音、趙櫪馬
第四章 音樂:臺灣情調的種種可能
4-1 老調重彈:要唱「母國」日本或「祖國」中國的歌?
4-2 古倫美亞編曲者與日本式西洋音樂
4-3 音樂實驗室
4-4 勝利的漢式新小曲所向披靡的要訣
4-5 聚光燈外的星塵
第五章 文字:性別、愛情與文藝青年的感官禮讚
5-1 從〈桃花泣血記〉聽見流行音樂中的勸世歌仔身影
5-2 文明戀愛:神聖承諾或危險遊戲
5-3 一眼定情望春風,單戀鴛鴦蝴蝶夢
5-4 烏貓時代的烏貓批評記
5-5 文青上菜:風花雪月之外的泰平情歌
5-6 月夜五感:暮色裡的諸般心事
第六章 產業:唱片業風雲十年
6-1 聆聽1932
6-2 小金鳥鬥大飛鷹:流行音樂出現前的唱片業發展
6-3 古倫美亞與勝利的交替盈蝕
6-4 從純純的永樂座隨片登臺看唱片業的行銷宣傳
6-5 飄風夜花四季景:各家唱片公司的流行曲盤興衰記事
尾 聲 心肝開出一蕊花
【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專輯曲目
1〈十二更鼓〉當紅江山樓藝旦秋蟾難得留下的純情歌聲
2〈桃花泣血記〉捧紅純純的本土開山第一首流行歌曲
3〈姻花十二嘆〉以對話方式感嘆神女辛酸生涯的特殊作品
4〈男女排斥歌〉精準反映百年前女性地位的精采互罵歌
5〈蓮英嘆世〉藉香消玉殞的名妓之口說唱的警世奇曲
6〈離君思想〉分不清是哭調仔或流行歌的雙面歌曲
7〈老青春〉青春美修理老不修的諷刺小品
8〈跳舞時代〉純純化身大跳狐步舞的文明女之音響發燒神曲
9〈月夜遊賞〉正統留日女高音柯明珠的畫舫笙歌
10〈臨海曲〉男歌手曉鳴熱血又拘謹的踏浪遊記
11〈想要彈像調〉天后純純率直演繹的暗戀心事
12〈春江曲〉歌手嬌英最賣座的斷腸閨怨曲
13〈無憂花〉歌手雪蘭(玉蘭)一展快意的爽朗佳作
14〈月下搖船〉社運領袖盧丙丁為愛妻林氏好寫下的深情歌詞
15〈月下愁〉青春美詮釋寒風中等無人的傷心歌曲
16〈月夜孤單〉歌手芬芬訴說獨枕難眠的孤單心事
17〈新娘的感情〉正新婚的青春美唱出新嫁娘喜中帶憂的複雜心境
18〈南風謠〉純純與愛愛攜手唱出會聽上癮的俗謠氣息
19〈夜半的大稻埕〉純純難得嘗試半夢半醒迷離系作品
20〈安平小調〉戰前流行歌罕見浪漫奇幻故事,特別穿插雅致的純純口白
21〈陳三設計為奴(一)〉純純(清香)主唱的歌仔戲
作者简介
洪芳怡
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組、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於2013年取得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學位,並獲「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傳播類首獎。
學術著作包括《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曾任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勵馨基金會性別倡議專員,現職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從嚴肅音樂創作跨足學術研究,在早期臺語與華語唱片中流連忘返,從音樂、文學、史料交互聽出如夢似幻之聲。長年關切基督信仰改革,同時是性別平權和動物權的倡議者與實踐者,主題駁雜的文章散見網路與報章。搬過三十幾次家,如今和一個好男人與三隻貓共居在東臺灣海邊,聽留聲機、喝燕麥奶、寫字、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