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目录

前 言 日中友好犹如茁壮长成的参天白杨

第一部分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友好交流

一、呼吁亚洲青年团结起来,开展日中青年的友好交流003

在日青协第五次大会上的会长致词 003

与新中国全国青年组织的首次接触 l006

二、战后日青协代表的首次访华007

全青联主席廖承志的邀请信 007

接受全青联主席廖承志的邀请 008

争取护照运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半年 008

护照办不下,家也回不去 009

终于批下来二十二入1009

想不到病魔缠身 010

高呼“日中两国青年永不再战”的誓言 l010

三、首次在日本接待中国青年代表团l012

在长野疗养所012

与吴学谦先生、杨振亚先生的初次见面 013

收到了全青联主席廖承志不限时日的邀请信 014

奠定日中青年友好交流的基础 015

四、应特别邀请单独访华(第一次访华) 016

哪怕是肺结核复发我也要去中国 016

提着装有几本书的包袱就离开了羽田机场 017

第一次踏上新中国的大地 018

初次与周恩来总理、廖承志先生见面时激动地

紧握着双手018

与吴学谦先生一年后的重逢 019

强烈地感受到创建新国家的蓬勃朝气 l020

特别批准住入亚非青年学生疗养院 020

第一个在疗养院致词的日本青年 021

我的住院号是日本NO.1 022

与亚非青年和学生热烈地交谈 023

收获颇丰的在亚非青年学生疗养院的几天 023

与杨振亚先生在山芋田里重逢 024

归国途中坚定了信念 025

五、中国朋友的来信(吴学谦先生) 026

开罗归来1 026

六、 ‘‘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访华(第二次访华) 028

与廖承志先生阔别十四年后的再会 028

筹划福井县纺织团访华 028

七、“文化大革命”后随日青协首次访华 030

相隔二十多年后的再会 030

与初次见面的全青联主席胡启立会谈 031

接受中国农业研修生 032

今后期望的接受方式 033

与吴学谦先生二十,年后的重逢 033

参观渤海湾胜利油田 035 .

八、与吴学谦副外交部长等人谈教科书问 036

与吴学谦副外交部长、肖向前亚洲司第一司长、杨振亚

亚洲司第一副司长等人的交谈 l 036

为了不再发生战祸 037

留下众多回忆的第十次访华 037

九、为准备日本三千人访华交流而访问中国 038

与全青联副主席刘廷东会谈 038

感激胡启立常务书记的发言 039

在北京成了小有名气的人 039

与全青联副主席刘延东、副秘书长贾棣锷谈日本三千人

访华 040

十、建议成立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041

今后日中青年交流的方向 041

建议成立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041

为成立中日青年交流中心而努力 042

十一、日中青年交流三十年的历史和对三千访华日本青年的

期待 046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我的文章 046

为争取日青协第一次访华团的护照而苦苦奋斗过(一九五

六年) l 046

中国青年代表团战后首次访日(一九五七年) 047

首次单独访华(一九五八年) 048

小溪终将汇成大河 048

发展日中青年友好的关键 049

十二、与中国高层领导共同展望新世纪 050

与胡耀邦总书记、李鹏副总理、王兆国中央办公厅主任

等人的会见 050

我的左侧是李鹏副总理,右侧是郝建秀纺织工业部

部长 051

与胡耀邦总书记的初次见面 052

“日中两国青年永不再战”留给历史的重大意义 052

胡耀邦总书记喊道: “啊,--先生” 053 ‘

与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南海见面 54

胡耀邦总书记把我介绍给大家 054-

国庆之夜日中青年在天安门广场联欢的盛大场面 05

十三、与吴学谦外长和其他政府官员会谈 057

堂堂正正地戴上议员徽章与吴学谦外长相见 057

与其他政府官员会谈 057

十四、中国青年代表团五百人访日 059

纪念IYY、声援中国青年访日友好之船的来访 059

为成立日中友好议员恳谈会向有关方面做工作 059

日中青年交流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 060

十五、努力改善天安门事件后的日中关系 063

促成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与竹下前总理的会谈 063

十六、日中友好——我毕生的事业 065

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深厚情谊 065

环境巨变’,健康崩溃 066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寄来鼓励的信 067

十七、参加日青协第九次植林访华团 068

与黄丹华副主席一起植树造林,回顾日中青年交流的

历史 068

拜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 071

全青联的欢迎宴会 071

与全青联、老朋友重温旧交 071

十八、日中友好子孙万代,长女从历史中学习 072

义姐妹四十三年之约 072

第二部分与中国经济的关联

一、向竹下财经大臣倡议加强与中国首脑的接触1 081

要执政,中国与美国一样非常重要 081

展望二十一世纪 083

二、考察经济特区和老朋友重逢1 084

历访深圳、广州、武汉、上海、大连、北京 084

在上海谈与福井眼镜行业的合作 084

在大连与副市长及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交谈 086

考察大连工业基地开发区 087

孙平化中日友协副会长坦率的意见 087

三、三江平原农业的开发,龙头桥水库的建设 089

三次到现场鼓劲,是第一个亲临龙头桥水库预定地的

日本政治家 089

四、中国的原子能发电 095

考察秦山原子能一号炉 095

五、中国新干线建设问题(北京——上海) 098

二十一世纪日中友好的象征 098

第三部分通过体育交流扩大友好

一、第一次日中太极拳交流大会 105

三百人大型代表团 I105

二、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07

日中一千四百人共同表演太极拳 107

吴学谦夫妇的宴请,长谈了两个多小时 109

三、第一次日中友好城市混合乒乓对抗大会 111

首次成立日中混合队 111

友好气氛之浓烈超越了国界 112

第四部分全力提携与地方的友好,

加强草根交流活动

一、福井县纤维友好访华代表团首次访华 117

欢迎冈崎嘉平太先生的盛大宴会 117

二、带领日本全国农村活动家访华(第四次访华) 120

看中国的造田农业 120

中国农业着力于土地改良和造田 121

筹备福井县青年之翼访华 122

三、福井县青年之翼第一次访华 123

大阪机场出发的西日本第一号 123

四、促成日本海沿岸自治体官员第一次访华 125

笠原武生市长、寺岛大野市长、高野胜山市长参加 125

五、带领福井县农协第一次访华 127 ‘

确定福井县民之翼第二次访华 127

六、努力促使战争遗孤回到日本故乡 129

二十二个家庭归国 129

强烈希望廖承志会长帮助实现他们的归国梦 130

七、福井县民之翼第二次访华的顾问 131

老中青三结合 131

八、福井县青年之翼第三次访华的顾问 133

登长城,决心“乾坤一掷”出马众议院选举 133

九、随日本卫生检查协会访华 136

推进日中临床检查交流 136

任日本卫生检查协会友好访华团的顾问 137

十、北陆大学友好访华团的顾问 139

北陆大学与北京中医学院结成姊妹学校 139

十一、建立福井市与杭州市的友好关系 142

接受福井市市长大武的强烈要求 142

力说七百年前开始的历史渊源 143

请吴学谦副总理牵线搭桥 144

十二、关于福井县与浙江省的友好关系 146

在车上向老朋友吴学谦副总理提出希望 146

坐在天童寺遒元禅师坐禅的坐席上 147

十三、在浙江省对外友协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受到表彰 149

与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先生诀别 149

参加苏东坡亭落成典礼 152

十四、少年交流万古长青 153

上海市幸福村小学与福井市六条小学交流二十五

周年 153

十五、表敬访问上海市对外友协 155

任福井县日中友好考察团的顾问 155

访问上海 155

与上海友协干部恳谈 155

十六、访问浙江省 157

感谢沈祖伦会长的好意 157

十七、随五十年前的口名田青年团干部访华 158

与北京友协刘副会长和陕西省友协朱副会长恳谈 158

第五部分愿二十一世纪的日中友好坚如磐石

一、我的日中青年友好思想的原点 165

将日中友好的接力棒交给孩子们 165

具有重大意义的青年时代的交流 167

扩大儿童之间的日中友好 I 168

二、回忆安倍外相——从无名青年时代起近三十年的

交往 169

参院时代与当时的安倍农相的关系 169

进入众议院后与安倍外相的关系 170

向安倍外相转达吴学谦外长的信息 171

历时三十年与中国外交部高层的密切交往 172

三、回忆廖承志先生 173

蕴酿社会党委员长成田的访华 173 ’

四、一起挖掘日中友好之井的伙伴 175

已故的日中经济协会常务顾问冈崎嘉平太先生的

寄稿 175

第六部分朋友祝词

贺 词 沈祖伦 179

传真翻译 夏应元 181

半个世纪的情谊 贾棣锷 183

永恒的回忆 陈一心, 186

两代情 李明义(香港) 188

附 录

名词解说 190

大事年表 193

作者简介

日中青年友好五十年 作者简介 --一彦 1924年出生,毕业于日本千叶农业专科学校.曾任两届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会长,后任日本参议员,众议员,参政20余年.出席过各种国际会议,出国考察20余次,访问中国50余次,毕生从事日中问题,农业问题和原子能安全问题的研究. 沈德余 中国江苏扬州出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前期,1989年3月取得该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起在日本企业,团体从事中国研究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