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權悳永教授代表作,首度全面性將古代韓半島來唐使節界定為「遣唐使」!古代韓半島諸國自隋唐起便定期向中國派遣使節,唐代尤以新羅最多:高句麗與百濟各派遣26回,渤海派遣119回,新羅則派遣178回,平均每1.6年便派遣一次。各國與唐朝的關係,先是在政治上藉由接受中國的冊封以實現國家安定,經濟上實行朝貢與回賜的物資交換形式,於文化上則進行佛教與儒教的交流,可見唐朝對於韓國古代史的展開有著深遠影響。本書系統性探究新羅、百濟、高句麗與渤海國派往唐朝使節的往來涉及人員、職官設置、往來名目界定、陸海路線、往返所需時間及其在唐期間活動。全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從中韓日三國的各類資料入手,不僅利用《三國史記》、《舊唐書》、《新唐書》、《冊府元龜》、《資治通鑑》等傳統史料,更考察《三國史記》作者較少關注或無法看到的《續日本紀》、《唐會要》、《全唐文》、各類金石碑文、諸種僧傳資料以及羅唐文人的詩文集等,從中尋找古代韓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及渤海遣唐使的足跡;第二部分以史料為基礎,研究遣唐使團的組織形態和運作情況,以及使團構成人員的社會背景;第三部分是考證遣唐使的往返行路;第四部分將遣唐使的活動按照政治、經濟和文化三種類型進行探究。通過以上全景式的考察,試圖揭示韓國遣唐使在韓國古代史甚至整個韓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與意義。目錄推薦序/拜根興中文版自序/權悳永韓文版原序/權悳永序章一、遣唐使的概念二、遣唐使研究的方向第一章遣唐使史料的基本梳理第一節三國時代的遣唐使一、高句麗的遣唐使二、百濟的遣唐使三、新羅的遣唐使(一)真平王至真德王時期(二)武烈王至文武王時期第二節南北國時期的遣唐使一、新羅中代的遣唐使(一)神文王至聖德王時期(二)孝成王至惠恭王時期二、新羅下代的遣唐使(一)宣德王至興德王時期(二)神武王至孝恭王時期三、渤海的遣唐使(一)高王至文王時期(二)康王至哀王時期第二章遣唐使的組織與運行第一節遣唐使的構成與人員背景一、使節團的構成(一)遣唐使團的官員(二)遣唐使團的隨員二、使團人員的社會背景(一)三國時代的遣唐使(二)南北國時代的遣唐使第二節遣唐使的種類一、定期遣唐使二、不定期遣唐使(一)謝恩使(二)告陳使(三)奏請使(四)慶賀使與弔慰使第三節遣唐使的入唐與歸國一、入唐與入京二、謁見唐帝的儀式三、歸國流程第三章遣唐使的往返行路第一節行路的追尋一、新羅使的往返行路(一)唐恩浦路與會津路(二)黃海海路(三)長安行路二、渤海使的往返行路(一)登州道(二)營州道第二節旅程所需時日一、新羅遣唐使的路程(一)新羅使之北路(二)新羅使之南路(三)實際路程時間的檢證二、渤海遣唐使的路程第三節行路的選擇與旅途的苦難一、遣唐使的行路選擇(一)新羅使的行路選擇(二)渤海使的行路選擇二、旅途的苦難(一)海上的苦難(二)陸上的苦難第四章遣唐使的活動與作用第一節參與國際外交和國內改革一、遣唐使的政治活動(一)參與政治的基礎(二)國內的政治活動二、真德王時期的官制改革(一)官制改革的歷程(二)金春秋的政治改革三、遣唐使的統一外交第二節金仁問的外交與政治活動一、對唐外交與國內活動(一)對唐外交的主角(二)國內政治活動二、政治糾紛與亡命(一)逆首與忠臣(二)夢想與挫折第三節經濟與文化活動一、對唐貿易活動(一)遣唐使與官方貿易(二)對唐貿易的商品二、韓中文化交流(一)唐朝書籍的輸入(二)文化技藝的學習與人員的交流終章一、遣唐使的重構二、遣唐使團的復原三、遣唐使的再發現譯後記/樓正豪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