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溶實證與詮釋於一爐:寫在《方以智晚節考》初版發行五十週年〉,廖肇亨—《方以智晚節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訂擴大版,1986。
● 〈思想史的內在理路—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遺產〉,蔡長林—《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6;台北:華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增訂本,1996。
● 〈紅學的無窮法門—《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的典範意義〉,胡曉真—《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1年增訂再版。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德威—《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 〈五四與反五四的「內在融合」:余英時先生的胡適研究〉,黃克武—《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增訂版。
● 〈魂入世間:價值的呼喚〉,黃冠閔—《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4
●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李孝悌—《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述評〉,鍾彩鈞—《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3。
● 〈史學大師的思想史視野-從《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談起〉,呂妙芬—《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4
● 〈讀《東漢生死觀》紀念余英時先生遠遊〉,李貞德—《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評介余英時先生大作《人文與民主〉,朱雲漢—《人文與民主》,臺北:時報文化,2010。
● 〈從巫術文化到現代科學—余英時論天人之際重要觀點的繼承與發展〉,范麗梅—《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 〈師門六年記〉,黃進興
● 〈建立「海外文化王國」—余英時先生1960 年代的一個構想〉,王汎森
● 〈余英時論中國文化和自由民主接榫的精神資源〉,丘慧芬
● 〈二零二一,春風遠矣—敬悼余英時先生〉,唐小兵
● 〈與余英時先生的學術交往雜憶〉,陳來
● 〈通古今之變者,必究天人之際—紀念余英時先生〉,葛兆光
· · · · · · (收起)
目录
● 〈溶實證與詮釋於一爐:寫在《方以智晚節考》初版發行五十週年〉,廖肇亨—《方以智晚節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訂擴大版,1986。
● 〈思想史的內在理路—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遺產〉,蔡長林—《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6;台北:華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增訂本,1996。
● 〈紅學的無窮法門—《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的典範意義〉,胡曉真—《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1981年增訂再版。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德威—《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 〈五四與反五四的「內在融合」:余英時先生的胡適研究〉,黃克武—《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增訂版。
● 〈魂入世間:價值的呼喚〉,黃冠閔—《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4
●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李孝悌—《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述評〉,鍾彩鈞—《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3。
● 〈史學大師的思想史視野-從《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談起〉,呂妙芬—《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4
● 〈讀《東漢生死觀》紀念余英時先生遠遊〉,李貞德—《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評介余英時先生大作《人文與民主〉,朱雲漢—《人文與民主》,臺北:時報文化,2010。
● 〈從巫術文化到現代科學—余英時論天人之際重要觀點的繼承與發展〉,范麗梅—《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 〈師門六年記〉,黃進興
● 〈建立「海外文化王國」—余英時先生1960 年代的一個構想〉,王汎森
● 〈余英時論中國文化和自由民主接榫的精神資源〉,丘慧芬
● 〈二零二一,春風遠矣—敬悼余英時先生〉,唐小兵
● 〈與余英時先生的學術交往雜憶〉,陳來
● 〈通古今之變者,必究天人之際—紀念余英時先生〉,葛兆光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