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源流,既有对中国逻辑思想史和西方逻辑学传入过程的细致梳理,又有对相关史实的钩沉和评价。作者不带偏见地将西方逻辑学传入中国的坎坷历程与中国本土逻辑思想的发展相结合展开论述,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演进和近代以来逻辑学如何扎根中国学界并为汉语言创造新概念新术语提供强大助力进行多角度的考察,这一考察大大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并揭示了近代以来汉语言在概念术语上创新演化

目录

插图目录1

图表目录1

前言1

导论1

1.“中国逻辑”和逻辑学在中国2

2.论证6

3.发现与翻译11

第一章 首度邂逅: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逻辑学23

1.耶稣会教育中的逻辑学24

2.融合与翻译29

3.早期耶稣会士作品中的逻辑学34

4.作为名理的逻辑学55

5.逻辑学的内容和运用76

6.作为推理罗网的逻辑学86

结束语118

第二章 偶然的序曲:十九世纪新教徒作品中的逻辑学121

1.新教作者与西方知识122

2.«新工具»与论证的老方法129

3.作为辩论之学的逻辑学141

4.作为辨别真理的科学的逻辑学159

5.作为理性科学的逻辑学169

结束语184

第三章 灿烂的前景:严复与欧洲逻辑学的发现197

1.对确定性的寻求198

2.作为一切科学之科学的逻辑学200

3.作为一种新的推理形式的逻辑学205

4.严复:逻辑学翻译家221

5.边缘化的逻辑学234

结束语239

第四章 传播信息:晚清教育和大众话语中的逻辑学251

1.新式学校课程中的逻辑学252

2.新式教科书中的逻辑学263

3.符号、图表和图式中的逻辑学289

4.说出真理的新术语307

5.逻辑,抑或在这个名字中隐藏了什么? 320

结束语339

第五章 被开掘出来的遗产:中国逻辑的发现343

1.向先驱致意!344

2.作为传统哲学的中国逻辑358

3.作为佛教论辩法的中国逻辑370

4.作为欧洲逻辑学的中国逻辑382

5.作为古董档案的中国逻辑399

结束语408

结语411

1.转化与决裂412

2.从发现到创造417

3.祛现代性的中国逻辑435

附录441

A.改编自日本的逻辑学教科书,1902—1911年441

B.二十世纪早期教科书中的逻辑术语目录444

参考文献522

1.原始文献522

2.二手资料538

译后记574

作者简介

顾有信(Joachim Kurtz),汉学博士,德国哥德堡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埃默里大学副教授和德国马普所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史,尤其关注论战、逻辑、政治理论、修辞、翻译、历史语义学、书籍史等。他曾在中美欧三地学习、任教,有着丰富的国际背景。陈志伟,哲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哲学与汉学。出版译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