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序言
五臺山東方佛教文化研究院書系總序/釋妙江
前言 十年樹木:國際佛學研修班十週年慶感言暨第四屆五臺山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前言/陳金華
代序 身份認同、網絡營建與場域建設:一種宗教歷史研究方法論發微/陳金華
一、經典與傳播
1.1 地論學派「南北二道」譜系觀念的雙重構建/聖凱
1.2 《般若經》早期傳播的人群和地域網絡/陳志遠 1.3 身份認同下佛經詮釋的解構與建構──以大慧宗杲與孫知縣關於《金剛經》的爭論為中心/陳進
1.4 東亞佛教互動與典籍交流──以金陵刻經處所見韓國佛教撰述文獻為中心/李海濤
二、國家與宗教
2.1 敦煌首寺:龍興寺與諸寺關係考論/陳大為
2.2 貞觀十一年「道前佛後」詔與僧團回應──兼談此詔對長安僧團身份認同的刺激/李猛
2.3 王權與僧名:唐沙門賜號考/翟興龍
2.4 官方身份認證下的數字統計──再論唐代「合法道士」人數/白照傑
2.5 從破山、吹萬之僧諍觀雙桂法系群體構建與身份認同/石英
2.6 「佛法」與「王法」:佛教在清帝國身份認同中的作用──以康熙朝喀爾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為中心/楊奇霖
2.7 民國廣州光孝寺之侵佔、發還所見國家和佛教身份認同研究/胡孝忠
三、神聖與世俗
3.1 唐初玄奘「中土之佛陀」身份的構建/高繼習
3.2 從西天到禪林:龍門在唐代信眾觀念中的變化/季愛民
3.3 淺析兩宋之際曹洞宗禪師的社會身份認同/孔雁
3.4 士乎?僧乎?:北宋筆記中關於佛教僧人文學身份的笑話/饒驍
3.5 走出時間迷途:清初嶺南遺民詩僧的身份困境/李傑
3.6 宗教同源性與政治同構性:論愛國宗教協會的行動結構與意義指向/吳華
3.7 俗與聖、政與教間的遊曳:上海紳商居士與近代居士佛教運動研究/張佳
四、空間與圖像
4.1 栴檀釋迦瑞像的摹刻、渡海與日本清涼寺的建構/張書彬
4.2 靈鳥聲聲 淨網森森──四川唐五代以西方淨土經變之寶鳥為中心的淨土實踐與群體構建/孫明利
五、個體與社團
5.1 互助與崇佛:論唐五代敦煌社邑團體之身份認同與網絡建構/董大學
5.2 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沙彌的學習與培養──以佛典的學習與閱讀為中心/武紹衛
5.3 尋求身份認同:中古女性的藥師佛信仰/諦玄
5.4 願雙重身份與社團:佛教、靈寶及「願」的改編/武宵阳
5.5 周汝登的佛教社群交往與居士身份認同問題/王格
5.6 近十年來大陸佛教在海外華人傳播中的身份認同及群體建構研究/白冰
5.7 佛教語言現代化的當代反思──以共生概念的詮釋與使用為例/孫國柱
論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