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導論

一、以人倫為常道的儒家哲學概說

二、儒學重構的道德發展理論線索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普遍主義預設

第一章  仁義內在──道德發展理論的當代爭議與儒家倫理學性格的釐定

一、道德發展理論的兩性爭議

二、仁義內在的儒家倫理學性格──正義或關懷倫理?

三、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構想

(一)科爾伯格論義務論倫理學的責任倫理學擴大

(二)吉莉根論後習俗脈絡主義的關懷倫理學

(三)對話倫理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

四、羅哲海《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之貢獻與不足

第二章  知言與知人──儒家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的行動詮釋學建構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

(二)孔子論知與行動詮釋學的關係

二、孔子的一貫之道與行動詮釋學的普遍性要求

(一)一貫之道的兩條進路:子貢與曾子的理解差異

(二)體現於歷史之倫常規範的脈絡相對性

三、行動詮釋學對於孟荀倫理學建構的影響

(一)孟子論「知人」與「知言」

(二)荀子論「勸學」與「解蔽」

第三章  內聖與外王──儒家工夫論與知行同軌論的責任判斷基礎

一、工夫論與實踐理性的動機促動問題

二、知行同軌道的責任判斷基礎

三、儒家工夫論之本真倫理的定向與局限

第四章  人倫與常道──倫理性儒家的回退與道德性儒家未完成的啟蒙

一、人倫能否為常道?

二、禮教的神聖化與倫理性儒家的回退

三、儒家倫常觀點之未完成的啟蒙

第五章  天道與性命──自然法平行論的假定與道德性儒家的宗教轉化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貫通的自然法平行論假定

二、自然法平行論假定的道德發展理論解說

(一)道德的最終奠基與生命的終極關懷

(二)內在而超越的道德第七序階

(三)天人合一的冥契論與對道德神學的批判

三、道德性儒家之宗教意識的理性內涵

第六章  克己復禮為仁──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一、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學爭議與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

(一)克己與道德自主性的詮釋學爭議

(二)復禮與社群倫理性的詮釋學爭議

(三)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分析

二、克己復禮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一)仁做為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

(二)克己──從根源性倫理到可普遍化的道德立法

(三)復禮──從道德自我立法到禮治的社會整合

第七章  禮治與正名──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

一、儒家禮治對於政治正當性的倫常奠基

(一)儒家為何沒有發展出民主法治國的理念?

(二)禮治與仁的倫常性奠基

二、正名論與社會立憲的道德文法學

(一)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

(二)道德文法學的規範建構程序

目录

自序
導論
一、以人倫為常道的儒家哲學概說
二、儒學重構的道德發展理論線索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普遍主義預設
第一章  仁義內在──道德發展理論的當代爭議與儒家倫理學性格的釐定
一、道德發展理論的兩性爭議
二、仁義內在的儒家倫理學性格──正義或關懷倫理?
三、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構想
(一)科爾伯格論義務論倫理學的責任倫理學擴大
(二)吉莉根論後習俗脈絡主義的關懷倫理學
(三)對話倫理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
四、羅哲海《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之貢獻與不足
第二章  知言與知人──儒家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的行動詮釋學建構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
(二)孔子論知與行動詮釋學的關係
二、孔子的一貫之道與行動詮釋學的普遍性要求
(一)一貫之道的兩條進路:子貢與曾子的理解差異
(二)體現於歷史之倫常規範的脈絡相對性
三、行動詮釋學對於孟荀倫理學建構的影響
(一)孟子論「知人」與「知言」
(二)荀子論「勸學」與「解蔽」
第三章  內聖與外王──儒家工夫論與知行同軌論的責任判斷基礎
一、工夫論與實踐理性的動機促動問題
二、知行同軌道的責任判斷基礎
三、儒家工夫論之本真倫理的定向與局限
第四章  人倫與常道──倫理性儒家的回退與道德性儒家未完成的啟蒙
一、人倫能否為常道?
二、禮教的神聖化與倫理性儒家的回退
三、儒家倫常觀點之未完成的啟蒙
第五章  天道與性命──自然法平行論的假定與道德性儒家的宗教轉化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貫通的自然法平行論假定
二、自然法平行論假定的道德發展理論解說
(一)道德的最終奠基與生命的終極關懷
(二)內在而超越的道德第七序階
(三)天人合一的冥契論與對道德神學的批判
三、道德性儒家之宗教意識的理性內涵
第六章  克己復禮為仁──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一、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學爭議與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
(一)克己與道德自主性的詮釋學爭議
(二)復禮與社群倫理性的詮釋學爭議
(三)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分析
二、克己復禮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一)仁做為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
(二)克己──從根源性倫理到可普遍化的道德立法
(三)復禮──從道德自我立法到禮治的社會整合
第七章  禮治與正名──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
一、儒家禮治對於政治正當性的倫常奠基
(一)儒家為何沒有發展出民主法治國的理念?
(二)禮治與仁的倫常性奠基
二、正名論與社會立憲的道德文法學
(一)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
(二)道德文法學的規範建構程序
參考文獻

作者简介

196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語用學的哲學、倫理學、批判理論。著有《責任倫理學如何可能?論科技時代之對話倫理學的先驗語用學奠基》(德文)、《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並發表關於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哈伯瑪斯以及實踐哲學等期刊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