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系,阐发了它对中国古代化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意义。全书是给人们提供了一幅道教发展通史的全景图,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还集中总结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第三卷为金、南宋至明代中叶时期的道教。
目录
第三卷
(金、南宋至明代中叶时期的道教)
第八章 道教在金与南宋的发展、改革及道派分化 1
第一节 金代的社会状况与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3
一、萨满教 4
二、佛教和道教 5
第二节 太一教的创立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11
一、萧抱珍与太一教的创立 11
二、太一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13
第三节 大道教的创立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28
一、刘德仁与大道教的创立 29
二、大道教的教义教制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31
第四节 全真道的创立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37
一、王重阳与全真道的创立 37
二、“全真七子”引领全真道继续发展 43
第五节 金代全真道的教义教制 58
一、合一三教的鲜明特点 59
二、成仙证真的信仰鹄的 62
三、真功、真行的实践 67
四、教制与戒律 88
第六节 南宋王朝与道教 93
第七节 南宋道派的兴盛发展 105
一、“三山符箓”道派继续传承 106
二、神霄派及其雷法的传衍 114
三、灵宝净明派的兴起及其特色 127
四、九宫山御制派的创立及传绪 132
五、天心正法派、清微派及其他新兴道法派别 136
第八节 南宋的内丹术与外丹黄白术 146
一、内丹术的盛行与内丹学的发达 146
二、外丹黄白术的继续流传 174
第九章 道教在元代的兴盛与道派的合流 177
第一节 蒙元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179
一、蒙元时期的社会状况 180
二、蒙元时期的宗教政策 182
第二节 蒙元前期全真道发展至鼎盛 190
一、丘处机际遇成吉思汗 191
二、全真道大发展局面的开创 196
三、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全真道的继续发展 209
第三节 元代中后期全真道由鼎盛到蜕化 217
一、《大元玄都宝藏》的编纂 217
二、释道斗争与全真道发展受到抑制 220
三、全真道的复兴与末流之贵盛 233
第四节 大道教的分合与归流 250
一、大道教由分裂到合一 250
二、真大道的发展与归流 257
第五节 太一道的发展与归流 269
第六节 龙虎宗的传续及其支派玄教的贵盛 289
一、龙虎宗天师受元室宠遇 290
二、张留孙开创龙虎宗支派玄教 294
三、玄教的承传及其教制 297
四、玄教在政治、思想、宗教内容上的特点 307
第七节 茅山、閤皂二宗及其他道法派别的传衍 324
一、茅山、閤皂二宗的传衍 324
二、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派的继续流行 333
第八节 净明忠孝道的创建与传绪 361
第九节 符箓派的会归与金丹派的合一 373
一、新旧符箓派的会归与正一道的形成 373
二、全真道的南传与南北二宗的合流 375
第十节 金元全真道的斋醮与《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编撰 395
一、金元时期全真道的斋醮活动及其时代特色 395
二、林灵真编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410
第十一节 宋元道教的科技成就 418
一、陈旉《农书》的特色及其农业科技成就 418
二、《数术记遗》的珠算学成就 429
三、天元术与道教数学贡献 435
四、《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科技成就 447
五、朱思本及其地理学著作 453
六、赵友钦《革象新书》的天文学与光学成就 459
第十章 道教在明中叶以前的发展和贵盛 467
第一节 统治者对道教的利用、崇奉与管理 469
一、明太祖到武宗对道教的利用与尊崇 469
二、明世宗的崇道奉玄 486
三、道教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施行 496
第二节 正一道的贵盛与《正统道藏》的编纂 512
一、正一道的荣贵 513
二、正一道诸宗派的传续 533
三、张天师主持国家斋醮 537
四、张宇初振宗兴教的构想及其对教规教义的贡献 539
五、赵宜真的道教思想 547
六、科仪、道法经典的编集与《正统道藏》的修撰 550
第三节 全真道的相对沉寂与内丹学的继续发展 552
一、张三丰的“隐仙”风范及其思想 553
二、全真道的相对沉寂 569
三、内丹学的继续发展 582
第四节 道教对社会影响的加强 591
一、道教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三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592
二、道教在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的影响 606
三、道教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善书的流行 620
附录 南宋金元至明代中叶道教大事记 635
人名(神仙名)索引 662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