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作为中、英文学界首部以文房用具之砚台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此书处理时段虽集中在康熙中期至雍正年间(1680年代至1735年),却主旨宏大。诚如高彦颐在〈导言〉指出,砚台除去研墨的基本功能外,兼具多重角色:收藏品,父子、男性友人相赠之礼,镌字刻铭的纪念信物。透过功能延伸,砚台被赋予「斯文」之意义,成为文人士大夫一类男性精英主体的物质性象征。由于砚台总令人联想起士人形象和菁英文化,作者征引《孟子》中的“四民”(士农工商)理想制度,指出砚的制作者,即工匠craftsmen或手工艺者artisans,总旁落于士人的书写文献,希望借此研究修正儒家传统“重道轻器”的倾向。作者指出,中国儒家传统千百年来贬低工匠的根深蒂固之观念,是工匠长期在文献记载中缺席的主因,很大程度上导致学者难以对该群体展开研究。基于上述动机,作者在本书结合传世实物和文献史料,重构处于革新期的清初制砚业,并以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作为核心个案,还原当时琢砚工艺及鉴藏市场的历史面貌。全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五个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和技术投资。目录不合时宜的慢书致谢导言第一章紫禁城造办处:皇帝、包衣、匠役新技术官僚文化陶人之心:唐英和沈廷正康熙朝宫廷的设计大师:刘源刘源的跨媒材龙纹“内廷恭造之式”雍正对造办处的改造工匠和皇帝:内廷样式的缔造者雍正治下的砚作宫廷和地方之间:帝国宣传的局限第二章肇庆黄岗:砚工灵砚和书写采石的工具工匠的识字问题勘探和采石的专门知识士人:石工知识在北宋的文本化米芾:打造权威的鉴赏家清代考据学:外省目击者重来端州本土专家的自我展现重访石工第三章苏州:女工匠专诸巷顾家父子出师作品群组定制过程技艺等级镌字款识杨氏兄弟董沧门造访顾二娘第四章从苏州至全国:顾二娘的超品牌杏花春燕图地点、媒材和超品牌顾二娘典型砚样富立体感的砚王岫君的文人山水量产的菌砚样铭文格套从超品牌到神话女性在父系家谱上的缺席顾二娘与清初制砚之革新第五章福州:藏砚家福州藏砚圈与《砚史》藏砚在宋代的起源玩砚与士人男性特质建立一批收藏:家传市场中的实用专业知识现代性和新奇性赠砚无形的传家宝结语:文匠精神实践文匠精神金农和高凤翰从士大夫到工匠型学者文匠的性别问题附录1清初文献记载的顾氏砚总录一、大致年代确定者二、年代不详者附录2各大博物馆藏带顾二娘款砚附录3福州赏砚圈成员附录4林涪云编辑《砚史》的版本史参考文献他山之石,可以攻“砚”:读高彦颐《砚史》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