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晚清以降,隨著西方列強的入華,日本佛教的「脫亞入歐」,學術研究採實證科學方式,逐漸影響中國佛教界。

  清末民初,隨著日本佛教影響力的加深,中國佛教在內憂外患中救亡圖存,緇素二眾無論傳統派或革新派,或許進路有所不同,但都不曾於改革中缺席。中國大陸本土如此,臺灣如此,華人移居之東南亞亦復如此。

目录

一、晚清時期

1-1清初華嚴學的復興──以柏亭續法(1641-1728)為中心

1-2晚清民國賢首法燈與華嚴人物

1-3清代臺灣寺廟僧人牌位的史料意義─以宜蘭昭應宮為中心

1-4晚清臺灣齋堂題匾之官紳

1-5清代臺北淡水河流域的寺廟與僧人

二、民國大陸時期

2-1民國時期日本對少林寺及達磨的調查研究―以常盤大定的考察為中心

2-2民國華嚴經疏鈔編印始末─以徐蔚如(1878-1937)的問題發現為中心

2-3楊仁山與太虛的佛教宗派論

三、殖民地與戰後臺灣時期

3-1殖民時期福建鼓山禪派在宜蘭的發展(1898-1945)

3-2殖民時期「佛教教化」與「迷信陋習」改革的推動―以曾景來(1902-1977)為中心

3-3殖民時期日本淨土宗在雲嘉地區的活動(1902-1945)

3-4七世章嘉呼圖克圖與戰後中國佛教會

四、東南亞地區

4-1晚清華僧移民大馬的宗派研究─以漳州南山寺「喝雲派」為例

4-2晚清民國閩僧在檳城的弘法

4-3當代漢傳佛教在緬甸的傳播──以慈航法師(1893-1954)為例

4-4當代臺灣與越南佛教的交流―以中國佛教會為中心(1960-1980)

作者简介

闞正宗

  臺灣嘉義市人,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長年從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調查,四十年間完成有關佛寺、人物田野調查專著、合著二十餘冊。

  代表性著作有:《臺灣佛教一百年》(東大,1999)、《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博揚文化,2004)、《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續編)》(大千,2004)、《臺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2008)、《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 -「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博揚文化,2011)、《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博揚文化,2014)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蘭台,2021)、合著《臺灣佛教通史》八卷本(彌陀文教基金會,2022)等學術著作。

  曾任法鼓佛教學院、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