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欧洲列强世界范围内扩张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处境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中国与各霸权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通过条约体系而非通过殖民化维系的状况,以及外部控制的和国家主权各自的意义,也引起广泛讨论。本书以蒸汽轮船--这一19世纪中叶被外国列强引入中国的存在--作为条约体系的构成要素来阐明政权的概念和具体方面,探讨中国的独特经验,中国在其他方面与殖民主义的相关性,以及它与全球进程的关系。本书的分析和讨论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开港条约下的船运网络,蒸汽轮船的扩张,造船企业的发展,19世纪后期的轮船的社会空间性,作为竞争与合作的舞台,它凸显了中国不完全主权的意义以及外部强加给它的限制。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权在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下的转换。作品对条约体系下中国与印度航运体制的比较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录致谢引言半殖民主义与半殖民困惑航运与半殖民主义第一章主权问题:半殖民轮船航运网络的形成(1860—1911)起源:沿海贸易在1842—1860年的非正式扩张正式化:《天津条约》体系下的航运网络(1860—1870)主权、技术与扩张(1864—1870)内地斗争(1870—1895)内地的暗淡:“瓜分狂潮”中的航运网络(1895—1911)结论第二章资本和旗帜的统一:轮船航运业(1860—1882)航运领域中的“万国”资本(1860—1872)资本和旗帜的统一:英国和中国的航运公司(1872—1882)结论第三章作为合作机制的班轮公会(1882—1913)在华班轮公会(1882—1895)作为合作机制的公会受到挑战的公会(1895—1913)再论合作:1895—1913年的轮船招商局结论第四章作为社会空间的轮船(1860—1925)共享运营模式:轮船公司的组织和管理轮船船员:种族和技能的等级体系种族和乘客空间解读轮船空间:作为孤立空间的中国舱区第五章航运民族主义:民国初年的航运政治与商业(1912—1927)清末民初的收回航权中国水域中的中外航运(1912—1927)航运业中的民族主义政治(1912—1927)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中国航运企业家结论第六章南京和重庆:国家重返航运界(1927—1937)南京:收回航权运动重庆:刘湘和收回航权重庆:“化零为整”南京:中国航运的国营与民营(1933—1937)结论第七章“新轮船”:社会空间的转型(1925—1937)轮船上日益模糊的种族和技能界限茶房危机(1930—1937)重新审视乘客空间(1930—1937)结语航运网络的去殖民化(1937—1956)注释中的缩写注释参考文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