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之一。所谓“道学”,又有“宋学”、“理学”、“性理学”、“程朱学”、“濂洛关闽之学”等种种称呼,本书始终把握住自北宋初延绵至南宋的思想动向,从中钩沉出道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体描述了北宋以二程为主的道学之形成过程,包括通过对道学论敌王安石之新学与苏轼之蜀学的辨析从反面廓清了道学的存在形态与理论要点,又在对二程高足杨时的叙写中展开了道学于南宋开始愈见盛行的情形以及集大成者朱熹出现的社会及理论背景,可谓言之有据,眉目清朗。本书各章节皆建立在已往发表之论文的基础上,可以说是作者土田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结集,此次以中文译本行世,相信有益学界匪浅。

目录

前言 王水照

序章

节 宋代思想史研究的根本问题

一、思想与思想史

二、思想史上的变革期

第二节 道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一、什麽是道学

二、道学资料的独特性

章 北宋的思想运动

节 走向庆历前后的思想动态

第二节 欧阳修——中央的动向

一、问题之所在

二、理

三、人情

四、自然与简易

五、从欧阳修到王安石

第三节 陈襄——地方的状况

一、问题之所在

二、新型讲学者

三、讲学的内容

四、性善说与颜子好学论

五、《周易讲义》的特点

六、陈襄学术的走向

第二章 二程的先行者

节 胡瑗——程颐之师

一、问题之所在

二、乐论与教育论

三、对《易经》的解释

四、胡瑗学术与程颐

第二节 周程授受再考

一、对周敦颐神话的检讨

二、二程的态度

三、程门的姿态

四、连续与断绝

第三节 周敦颐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一、周敦颐的思想倾向

二、周敦颐思想的来源

三、宋初古文家的性格

四、从周敦颐到二程

第四节 两种太极图

一、周敦颐“太极图”之种种相

二、“太极图”的思想

第三章 程颢思想的基本结构

一、天理

二、善与恶

三、对佛教的意识

四、万物一体与敬

五、气

第四章 程颐思想舆道学的登场

节 程颐思想中所谓的“理一”

一、初期道学者之间的协同感

二、程颐“理一”论的要旨

三、道学的万物一体观

四、程颐的“理”概念

五、善恶与训诂

第二节 检证“理气二元论”的观点

一、问题之所在

二、道与阴阳

三、性与气

四、禀气与气化

五、感应、盛衰、消长

六、真元之气

第三节 程颐《易传》的思想

一、《易传》的意义

二、《周易正义》批判的两种倾向

三、《周易正义》批判的立足点

四、《易传》的倾向

五、《周易正义》与胡瑗对易的理解

六、《易传》对易的理解

七、《易传》中的“理”

八、《易传》之诸特徵

第五章 道阜与佛教、道教

节 道学与佛教的议论之“场”和范畴

序说

一、形成了共同的“场”

二、道学之所得

第二节 道学与华严教学

序说

一、根据“止”来批判佛教

二、对法界观的理解

三、程颐《易传序》的问题

四、理性

五、用以批判佛教的“理”

小结

第三节 就死的问题来看道学对佛教的批判

序说

一、道学的生死观

二、道学以后

第四节 二程的气论与道教

一、程颢

二、程颐

第六章 对立者的思想

节 王安石学术的结构

一、问题之所在

二、《周礼义》的特点

三、《字说》的特点

四、王安石的制度论

五、“一道德”之含义

六、王学与道学

第二节 苏轼思想的轮廓

序说

一、道

二、性

三、天与人

四、科举

五、佛道

小结

第七章 道学的形成与展开

节 晚年的程颐

序说

一、崇政殿说书

二、流放涪州

三、晚年

第二节 杨时的立场

序说

一、反王学的立场

二、祖述者的立场

小结

结语

节 朱熹在道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朱熹道统论的特点

一、两重正统性

二、与传灯论的差异

三、师道论

四、相反的两种要素

五、道统论的去向

中文版后记

作者简介

土田健次郎,文学博士,1949年生于东京,1973年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1978年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现任早稻田大学副总长、文学学术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宋代思想和日本江户时代思想,曾获日本中国学会奖、东方学会奖,主要著作有《道学の形成》(創文社,2002年)、《近世儒学研究の方法と課題》(編著,汲古書院,2006年)、《聖教要錄·配所殘筆》(譯注,講談社,2001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