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着眼东亚文化圈生成与发展的曲折多致历程,所选择的论著,或总论整个东亚文化圈诸国间的文化互动(如池田温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福井文雅的《汉字文化圈的思想与宗教》),或用力于东亚文化圈某一国度的文化史(如铃木贞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森贞彦的《(菊与刀)新探》、上垣外宪一的《日本文化交流小史》),或研讨东亚文化圈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史(如古濑奈津子的《遣唐使眼里的中国》、阿部洋的《中国的近代教育与明治日本》、刘岸伟的《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就浩博的东亚文化而言,这些论著所述当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可以一斑窥豹、以蠡测海。
目录
概观:汉字文化圈的思想和宗教——儒教、佛教、道教
一、儒教
二、中国佛教
三、道教
儒教的仁爱与佛教的慈悲区别何在?——“仁”的本质
一、问题之所在
二、汉语“爱”的字义
三、佛教中“爱”的字义
四、“慈悲”与“爱”的比较
五、对某种反驳的回应——附结论
持续努力则人性可变?——“青出于蓝”的真意
一、问题之所在
二、“青出于蓝”的本义
三、《劝学篇》的思想结构
四、结论
性善论和性恶论——东西方的人性观
一、荀子的性恶论
二、性恶论的真意
三、东西方的人性观
佛教“照千(于)一隅”争论的盲点——何谓“隅”?
一、争论的开端
二、被忽视的问题点——“隅”的意义
三、关于“照千一隅”新解释的疑点
四、“照于一隅”的真意
五、解决为何竟需二十余年?
讲经仪式和“论义”
一、佛教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二、讲经仪式的顺序
三、“论义”形式的概要
四、都讲和麈尾的职能
五、“论义”的意义
六、日本讲经仪式的流变
古汉文训读的长处和问题
一、古汉文等于汉语吗?
二、古汉文音读的优点和条件
三、古汉文教育的目的
马来西亚的华人佛教管见
一、马来西亚国
二、马来西亚的寺院及其活动
……
“道家”、“道教”的系谱和异同点
佛教和道教的交流
上古日本与道教的关系——期刊连载讨论
有关道教的诸问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