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化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各国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从国家重建的角度对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政治影响以及中国的回应作了精辟而富有启迪性的分析。
  作者认为,在90年代中国的背景下,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意味着对西方国家产品的有选择的输入。中国的领导者把全球化视为重建中国国家的独特机遇。为此,他们付出巨大努力去确立一种与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新政治秩序,并重建了官僚体制以及其他重要的经济制度。作者也考察了全球化和国家重建过程中不同社会力量的反应以及他们试图参与的不同方式。全球化使中国的经济治理体制实现了根本性转型,那么是否会由此产生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治理结构7作者后认为这取决于党自身的转型。

目录

图表目录译者序英文版序第一章全球化:国家衰弱还是国家重建?中国的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兴起中国国家的弱化全球化与国家本书论题本书结构第二章国家、领导集体与全球化学术背景:国家与全球化全球化与国家的重塑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第三章全球主义、民族主义和有选择的输入作为一种心态的全球主义作为有选择的输入的全球主义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历史遗产改革、合法性与有选择的输入民族主义、有选择的输入与创新第四章权力、利益与资本主义的正当性:建构以利益为基础的政治秩序对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热望经济发展与政治利益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兴起政治秩序受到怎样的影响对以利益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的反对建构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结论第五章官僚机构改革与适应市场重组官僚机构的动力官僚机构改革:一个回顾朱镕基领导下市场导向的机构建设小型国务院(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发展结论第六章建立一个现代经济国家:税收、金融与企业制度税收改革与税制金融自由与集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国家主义与国家建构第七章国家重建、大众抗议与集体行动国家建构与社会运动中国的国家重建及其不满者社会抗议的兴起:农民与工人结论第八章关于中国国家的争论: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1989年后知识分子话语的兴起新自由派的话语新左派的话语结论第九章全球化与走向法治的国家治理?法治抑或法制党与法治党与治理危机回归传统?结论参考文献索引

作者简介

郑永年,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中国政策丛书”(ChinaPolicySeries)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World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onContemporaryChina)共同主编。先后获中国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5)、法学硕士(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1992)、博士(1995)。1995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MacArthurFoundation)(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DandCatherineTMacArthurFoundation)(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著作5部、中文著作8部。英文著作包括《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TechnologicalEmpowermentTheInterRet,StateandSocietyin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的事实联邦主义改革与中央地方关系的动力》(DeFactoFederalisminChina.ReformsandDynamicsofCentralLocalRelations)(世界科技书局,2007);《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GlobalizationandStateTransformationin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和《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现代化、认同及其国际关系》(DiscoveringChineseNationalisminChina:Modernization.Identity.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等。主编学术著作11部,主要包括《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和新世界秩序》(ChinaandtheNewInternationalOrder)和《中国的开放社会》(China‘sOpeningSociety)等。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政治科学季刊》(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和《第三世界季刊》(ThirdWorldQuarterl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