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書透過日本、美國、中國、韓國、臺灣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鳥瞰和區域比較綜觀冷戰初期的東亞局勢為本書一大特色。同時,藉由探討區域研究、科學技術、新聞事業三個不同「知識」領域,比較和檢視參與專家或管轄政府部門、以及作為專業學門起源各異的各領域中的美國與東亞間關係,也是本書的另一特點。透過這樣的結構,本書應能帶給讀者們過去冷戰史或文化冷戰研究中未曾出現的新視角。
目录
序章
第一部:區域研究
第一章 冷戰下臺灣的中國研究與美國──福特基金會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支援
第二章 冷戰下的合作──一九四五至一九六○年間美國的日本學研究
第三章 一九六○年代日美間的「現代化」爭論──箱根會議上圍繞價值體系與歷史認識的斷層
第四章 有關朝鮮知識的形成與馬科恩夫婦──以太平洋戰爭前後美國學術界與政策制定小組的關係為中心
關鍵思考一 口述歷史與檔案資料學下的戰後史
第二部 科學技術
第五章 中國原子能研究的萌芽──在內戰與冷戰之間
第六章 密西根紀念鳳凰計畫與臺灣──美國公立大學的對外原子能技術援助
第七章 日落帝國的科學知識──去殖民化時代的英國原子能外交
第八章 冷戰空間的再發現──非軍事區生態調查中的科學政治
第九章 開發的殉教者──一九五九至一九七臺灣農業援外工作與越南共和國五年
關鍵思考二 從技術援助的觀點看帝國亞洲與冷戰亞洲
第三部 新聞事業
第十章 因「美援」而交會的臺灣「高等」與「僑生」教育──以政治大學新聞系為例
第十一章 冷戰時期香港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形成與美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美國教育交換計畫與冷戰期間韓國新聞的美國化
第十三章 駐日盟軍總司令占領期日本記者的美國招聘計畫──洛克菲勒基金會、哥倫比亞大學、民間情報教育局
關鍵思考三 專門知識的民事行動──從美軍到韓軍
後記
作者简介
森口(土屋)由香
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間環境學研究科教授
川島真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小林聰明
日本大學法學部教授
金嵐Miriam Kingsberg Kadia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歷史學系教授
藤岡真樹
京都大學國際高等教育院兼任講師
中生勝美
櫻美林大學文理總合學群教授
佐藤悠子
駒澤大學兼任講師
友次晉介
大阪經濟大學國際共創學部副教授
文晩龍
全北大學科學文明學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
林于翔James Lin
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
水野宏美
明尼蘇達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張楊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車載永
忠南大學言論情報學科名譽教授
許殷
高麗大學文學院韓國史學科教授
譯者簡介
周俊宇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地域文化專攻)。著有《黨國與象徵》及多篇學術論文、譯有《日本政治史》(合譯)等書。
陳柏傑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碩士、博士候選人(國際社會科學專攻)。著有〈台湾の国際レジームへの参加と「台湾要因」──GATTを事例として〉(暫譯:台灣的國際建制參與及「台灣因素」──以GATT為案例)等學術論文,譯有《日本政治史》(合譯)等書。電郵:chenpochieh@gmail.com
蔡傳宜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兼職譯者,譯有《帝國航路》、《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等書,參與《歷史的轉換期》系列部分冊數審校。電郵:istasai.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