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目录

著者前言1

译者前言3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华人对东南亚扩张的方式与结果(1550—1840)5

一、航海传统5

二、有关著述8

三、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相互影响11

四、中国私商海外贸易的周期性15

五、华人与欧人在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比较20

六、福建航运的一些数据22

七、货币流通23

八、市场渗透26

九、定居方式28

第二章华人贸易网络与东南亚国家形成的进程34

一、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34

二、华商网络和土著国家的形成43

三、华商网络与殖民城市46

四、18世纪的华商网络50

结论57

第三章1619—1740年的巴城华人60

一、华人与荷人的合作关系60

二、有关原始资料与研究成果62

三、类型比较研究65

四、欧人城堡、华人城区:马尼拉和巴达维亚66

五、巴城的创立及建设68

六、公司早期人口与殖民政策69

七、华人与城市管理70

八、乡区的开发74

九、荷兰人与华人合作的过程75

十、杂乱无章的发展77

十一、合作关系的破裂78

十二、小杂货商与蔗糖种植业80

十三、大屠杀83

结论85

第四章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巴城的中国帆船贸易89

导论89

一、中国与海上世界90

二、中国帆船业衰落之原因91

三、与暹罗的贸易联系93

四、马尼拉和巴达维亚95

五、中国帆船贸易的组织结构97

六、兴衰史的研究:发展、鼎盛和衰落110

七、巴城贸易衰落的原因157

结论160

第五章1635—169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海上贸易的变迁165

一、时代:17、18两个不同的世纪166

二、背景:以马六甲为界线168

三、东、西航线169

四、欧洲在中国海的扩张172

五、荷兰与伊比利亚的对抗(1600—1640)173

六、市场规律174

七、1635—1640年:蜜月之年176

八、1640—1649年:明朝覆亡和东京(河内)的兴起178

九、1650—1659年:与孟加拉的往来180

十、1660—1669年:中国市场的丧失181

十一、1670—1680年:铜时代的开始183

十二、1680—1689年:幕落184

十三、贸易平衡185

结论186

第六章华商恩浦和早期的荷中关系190

第七章头家的遗言——巴城开埠初期华商杨昆传略205

导言205

一、令人困惑的人物206

二、社会背景208

三、立身创业209

四、中国皇帝的遥控213

五、保持各方平衡214

六、艰难的对华贸易217

七、挖掘运河与铸币218

八、多种行业经营221

九、巴城围墙竣工222

十、悲惨的结局226

十一、杨昆留下的教训227

结论230

第八章跨洋医生周美爷231

第九章海上贸易的变迁:洋行商人李昆和256

第十章莱顿大学的汉学先驱273

导言273

一、莱顿的汉学研究概述275

二、华人与荷兰人:变动中的殖民联系277

三、对翻译的需求280

四、培训总计划282

五、在中国的学生生涯285

六、盖斯塔夫·施莱格的崛起291

七、汉学教授职位的设立295

八、译员的实践298

九、第二代汉学家301

十、处在十字路口的汉学研究305

结束语308

中文参考书目317

日文参考书目317

西文参考书目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