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彭真是橫跨毛澤東、鄧小平兩個強人時代的中共要員。彭真早於延安時就進入中央最高決策圈,在1949年中共取得勝利至「文化大革命」以前,身兼多項要職、權傾一時;「文革」後也以黨國大老身分繼續問政。彭真不但在當代中國的歷史、政治發展上扮演要角,他對現今中國大陸的法律與制度造成的龐然影響,也仍清晰可辨。

  西方的中國研究基於派系政治分析,認定彭真是劉少奇的頭號大將,隨其一道抵制、抗衡毛澤東,因而遭之用計接連打倒,如此也是對「文革」起源的流行解釋。中共官方則將彭真定位為:信從領袖但不懼堅持原則而遭難,力推國家法制發展而居功厥偉,更譽之為「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本書基於大量史料的嚴謹分析指出:彭真藉由整風機制與方法,打造與維護毛澤東的最高領袖地位;緊隨毛氏旨意,對法制建設之路淺嘗則止,反而助之形塑固化「以言代法」局面,並擇定群眾運動作為治國主要方式;在中央和北京市戮力推行毛氏愈趨激進的重大決策、運動和政策。1964年《人民日報》將彭真列入「毛主席的親密戰友」,乃實至名歸,絕非枉稱。不料未及兩年,毛澤東出於欲另闢新徑的政治需要,再加上彭真本身舉措的不無可議,竟引發毛氏對之嚴厲批鬥,進而成為其發動「文革」的主要事由。

  本書既是一本顛覆成說、創新突破的彭真政治傳記,同時也是一部具有相當新意的中共歷史論述,包括:有助認識彭真深度與聞的早期重大事件如延安整風、東北爭論;細膩重建中共建政後在訴諸群眾運動與經由法制正常管理之間搖擺、拉扯,終而步上「文革」的政治歷程;益於檢視中共政法、經濟、統戰、對外關係、首都管理等多方面的政策摸索和得失,並生動重現一批中共要人的群像。最後,本書對探索中共「改革開放」初期歷史,如「元老政治」、再建法制,提供一個重要的基點;並用寬廣的視野,增進了解中國法制曲折發展和別具特色的歷史緣由,這在中共1954年頒布首部憲法70週年之際,亦有一定的反思意義。

目录

序/陳永發

緒論

第一章 華北政治發跡(1923-1940)

第二章 力推毛澤東個人崇拜,執行延安整風審幹(1941-1945)

第三章 戰後東北受挫,逐步走出陰霾(1945-1954)

第四章 參與「鎮壓反革命」和司法改革運動(1949-1952)

第五章 徘迴在法制與運動之間(1953-1956)

第六章 跨足「八大」書記處和首都「京官」(1956-1966)

第七章 力行整風運動、「反右派」鬥爭(1957-1958)

第八章 捲起政法領域「反右派」風暴,重創法制力量(1957-1958)

第九章 督率政法部門整風,再挫法制建設(1958-1960)

第十章 高舉「三面紅旗」,飄揚首善之區(1958-1960)

第十一章 廬山批彭德懷,下山「反右傾」(1959)

第十二章 經濟調整最緊跟,大反「三風」打頭陣(1961-1962)

第十三章 分管統戰工作,主持批判李維漢(1956-1965)

第十四章 廣泛參與外事,反對「蘇修」衝先鋒(1956-1966)

第十五章 從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到「大黨閥」(1964-1966)

結論

後記

徵引文獻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鍾延麟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任政大東亞研究所所長、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執行長。研究興趣是中共歷史與政治。學術經歷:訪問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所,並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中文系進行博士後研究。著有《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並在The China Journal、The China Quarterly、The China Review、《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中國大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曾榮獲中央研究院第四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2015),以及科技部10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