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因為創作以及工作職務的關係,向陽與學界、文壇等諸多學者、作者魚雁往返,從前行代的楊逵、龍瑛宗等幾近喑啞,卻又謙遜雍容地試圖跨越語言的艱困;到同輩份的陳芳明、阿盛等在政治或者鄉土中,努力尋求屬於一代人的聲音。斑駁的手稿,串連起戰前至解嚴後的臺灣文壇。二十四位名家,二十四個故事,多重身分的向陽以謹慎的學術之筆,浪漫的詩人情懷,客觀的編輯態度,將被時代迅速湮沒的墨痕溫度,一一重新在紙上點燃。儘管歲月催人,筆跡的力道猶存,於普遍習慣透過電腦打字的今天,再現那蘊含於一筆一畫裡的動人情感。
作者簡介
向陽,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家,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報系總編輯、《自立晚報》副社長兼總主筆。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獲有吳濁流新詩獎、國家文藝獎、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榮後臺灣詩人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等獎項。著有學術論著、詩集、散文集、評論集、時評集等四十多種;編譯作品三十餘種。
目录
墨痕深處,溫潤長在──《寫字年代:臺灣作家手稿故事》序園丁的叮嚀──齊邦媛與國家文學館
慈悲喜捨的樹──聶華苓與IWP
田園躬耕的隱者──陳冠學與《自立》副刊
建構臺灣主體論述的史家──葉石濤與《臺灣文學史綱》
臺灣文壇的老園丁──中秋夜懷楊逵
哀傷之禽鳥──商禽詩〈木棉花〉的原始版本
在文學、歷史與政治的交叉口──陳芳明的「陳嘉農」年代
咏唱臺灣庶民心聲的歌者──王禎和及其〈人生歌王〉
臺灣文學史的墾拓者──黃得時及其臺灣文學論述
定型新詩的倡議者──周策縱及其「棄園」詩情
「醬缸」文化的批判者──柏楊與〈醜陋的中國人〉
「孤獨國」詩人──周夢蝶的雪與火
臺灣的心窗──王昶雄及其〈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臺灣文學明燈──鍾肇政與《臺灣文藝》
為母土而書寫──阿盛與「散文阿盛」
喑啞的能言鳥──龍瑛宗的書寫語境
鄉里人物的刻繪者──追憶洪醒夫
亞細亞文學交流的鼓手──陳千武與《亞洲現代詩集》
文學傳播的掌舵者──蔡文甫與九歌出版社
臺灣農民的守護者──吳晟及其詩文
臺灣客語文學的女人樹──杜潘芳格及其客語詩
臺灣現代詩壇的「行動派」──張默與年度詩選
把草原上的月光寫入詩中──側寫席慕蓉
美麗島的玉蘭花──陳秀喜的人生與詩作
作者简介
向陽
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家,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
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報系總編輯、《自立晚報》副社長兼總主筆。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獲有吳濁流新詩獎、國家文藝獎、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榮後臺灣詩人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等獎項。
著有學術論著、詩集、散文集、評論集、時評集等四十多種;編譯作品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