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魏晉擅代之際,竹林七賢聚於山陽,避開政爭,高蹈出塵,或飲酒,或清談,或游浪山水,或切磋三玄、養生、音樂等學術議題。他們神交意契,精神挺立,風譽散於海內。其中嵇康的名論與阮籍的詠懷詩頗獲高評,形象也最突出;而山濤以《山公啟事》精於人事任用;向秀隱解《莊子》,大暢玄風;劉伶以〈酒德頌〉傳世不朽;阮咸則「神解」樂律;王戎擅史論及具軍事、經濟才。大抵七賢代表易代之際應世的七種不同面向:山濤出仕;阮籍虛與委蛇;王戎營利,以鄙吝自晦;劉伶落拓,自我放逐;向秀著述立說;阮咸沉迷音聲;嵇康則剛直忤世。嵇康以「峻」、阮籍以「慎」、山濤以「深」、向秀以「思」、王戎以「晦」、劉伶以「達」、阮咸以「清」為特質,形象鮮明,允為魏晉名士風度之型塑者。(博雅集林.思想2)
目录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竹林七賢之交結始末及其風神的影響
前言
一、七賢之稱名
二、竹林之遊的時間
三、竹林雅聚的地點──山陽舊居
四、七賢的交結──意契神交
五、七賢聚會的形成基礎及群體屬性
六、七賢的分派
七、七賢之家世背景
八、七賢之風姿神韻
九、七賢之才質與藝能
十、七賢之純孝
十一、七賢之優劣
十二、竹林高會的解體
十三、竹林七賢的精神──自然、自由、自我
十四、竹林風致的影響:由七賢到八達
小結
第二章 山濤〈山公啟事〉知、任之特質
前言
第一節 山濤之「識度」見之於「旁通多可」、「深謀遠慮」
第二節 〈山公啟事〉之特色
第三節 山公典選之評價
小結
第三章 從〈詠懷詩〉、嵇叔良〈阮嗣宗碑〉、盧播〈阮籍銘〉推見阮籍之生命情調
前言
第一節 阮籍相關史傳事蹟之詰疑
第二節 跡與冥之曖昧
第三節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
第四節 戢翼消穎於寂寞,到士流之「慕阮」、「效阮」
小結
第四章 嵇康「反名教」與「修浮華」之駁議
前言
第一節 孔融與嵇康性行與遭際之比較
第二節 嵇康「訐直」而「闇於機宜」
第三節 論嵇康之反名教與修浮華
第四節 以「至和」之價值觀弭平權奸之狺狺謠諑
小結
第五章 由向秀之性行談到其「俗化」莊子之玄趣及其影響
前言
第一節 向秀與嵇康志慮歸趨之異同
第二節 向秀〈思舊賦〉之所由作
第三節 「自生」說辨義
第四節 「無心應感、與變升降」之應世觀
第五節 「順性節和」之養生大理
第六節 「適性逍遙」說之俗化「體道逍遙」
小結
第六章 由劉伶〈酒德頌〉談到魏晉名士之酒德
前言
第一節 〈酒德頌〉的創作背景及其意義
第二節 劉伶之酒品與酒德
第三節 魏晉名士之酒德
第四節 劉伶「存生」意識中之「齊物」思想
小結
第七章 由阮咸之「神解」樂律與其性行所涉的「情」、「禮」之辯
前言
第一節 阮咸之才情風姿
第二節 阮咸之仕途
第三節 魏晉「情」與「禮」之爭
小結
第八章 由王戎之「自晦」談及其典選之闒茸
前言
第一節 王戎之「自晦」
第二節 王戎主吏部之流於「戶調門選」
第三節 王戎典選立「甲午制」及其流弊
小結
第九章 七賢後代考
前言
第一節 七賢胤嗣生平考述及優劣論評議
第二節 七賢子之家教及其著述
小結
第十章 眾家
「竹林七賢論」斠議
前言
第一節 眾家「竹林七賢論」鉤沉
第二節 竹林七賢符碼、意象的形成
小結
結論
參考引用書目
作者简介
江建俊
出生於臺灣彰化,文學博士,歷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獲頒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專研魏晉學術思想、竹林七賢、《世說新語》、老莊之學,曾出版《魏晉玄學辭典》、《魏晉「神超形越」之文化底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等多種學術著作,又主編《竹林名士之智慧與詩情》、《竹林學的形成與域外流播》、《竹林風致之反思與視域拓延》三書。另有小說創作《空華》、《人生何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