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目的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第四節 論述路徑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自我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自我與世界

第一節 前言:暗夜微光──兩岸新詩「自我」話語的起源

第二節 臺灣:個人主體的追求與定位、向外拓殖、「走出去」的現代性

第三節 中國:人性尊嚴的修復與回歸、向內固守、「走進來」的現代性

第四節 結語:兩種現代主義版本

▍第三章 時間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歷史/時間

第一節 前言: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續航與斷裂

第二節 抒情臺灣:「再次」現代的現代主義

第三節 朦朧中國:「啟蒙」的現代主義

第四節 結語:「抒情傳統」的現代主義與「啟蒙主義」構圖的現代主義

▍第四章 叛逆之書:兩岸的後現代詩

第一節 前言:從「邊緣」到「喧嘩」──後現代臺灣與後朦朧中國

第二節 兩岸後現代詩的發展與特徵

第三節 臺灣:從世代/語言的後現代到主體/理念的後現代

第四節 口語化、反權威、反崇高──中國第三代詩人的後現代性

第五節 結語:兩種後現代的各自表述

▍第五章 女之書:兩岸八○年代以後的女性詩歌

第一節 前言:從女性主義到女性詩歌

第二節 臺灣:走向社會──女性話語的多元化實踐

第三節 中國:走向自身──女性話語的語言化實踐

第四節 結語:黑暗/夜預演、死亡演出與身體情節

▍第六章 結論:重建兩岸新詩的「比較論述」

第一節 比較向度──自我、現代、後現代與女性

第二節 變動中的漢語:後歷史、後國家、後倫理

第三節 本書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

目录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自序】致每一個被重新敘述與理解的詩意生命
【推薦短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目的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第四節 論述路徑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自我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自我與世界
第一節 前言:暗夜微光──兩岸新詩「自我」話語的起源
第二節 臺灣:個人主體的追求與定位、向外拓殖、「走出去」的現代性
第三節 中國:人性尊嚴的修復與回歸、向內固守、「走進來」的現代性
第四節 結語:兩種現代主義版本
▍第三章 時間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歷史/時間
第一節 前言: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續航與斷裂
第二節 抒情臺灣:「再次」現代的現代主義
第三節 朦朧中國:「啟蒙」的現代主義
第四節 結語:「抒情傳統」的現代主義與「啟蒙主義」構圖的現代主義
▍第四章 叛逆之書:兩岸的後現代詩
第一節 前言:從「邊緣」到「喧嘩」──後現代臺灣與後朦朧中國
第二節 兩岸後現代詩的發展與特徵
第三節 臺灣:從世代/語言的後現代到主體/理念的後現代
第四節 口語化、反權威、反崇高──中國第三代詩人的後現代性
第五節 結語:兩種後現代的各自表述
▍第五章 女之書:兩岸八○年代以後的女性詩歌
第一節 前言:從女性主義到女性詩歌
第二節 臺灣:走向社會──女性話語的多元化實踐
第三節 中國:走向自身──女性話語的語言化實踐
第四節 結語:黑暗/夜預演、死亡演出與身體情節
▍第六章 結論:重建兩岸新詩的「比較論述」
第一節 比較向度──自我、現代、後現代與女性
第二節 變動中的漢語:後歷史、後國家、後倫理
第三節 本書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收回

作者简介

涂書瑋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2021.07),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19年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與美國臺灣文學基金會(US-Taiwan Literature Foundation)獎助赴美,擔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暨臺灣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2019.07-2020.04)。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現代詩學、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臺灣文學英譯與編輯實務、新詩理論與批評。博士論文《詩的交涉: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獲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09年度博士候選人獎助計畫」獎助(2020年)、國立臺灣文學館2021年「臺灣文學傑出博士論文獎」佳作、第七屆「大學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2021.12)與第八屆「楊牧研究論著獎」(博士論文類,2022.03)。相關研究成果見各類學術期刊,並定期為《創世紀詩雜誌》「詩域外」專欄撰寫華文新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