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導論】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廖肇亨)
【研究論著】
雲岡曇曜五窟圖像組合分析(王友奎)
東亞佛教交流與日本平安佛教王權的構築——以空海為中心(李志鴻)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法華經》——從中古時期東亞佛教儀式文本的角度出發(郭珮君)
天台山國清寺在中日交流史上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兼論日本天台宗比叡山延曆寺(范明麗)
峨眉山詩中的「普賢聖境」與「心靈圖景」——以清初至乾嘉為主的討論(黃郁晴)
曇陽子三教形象的敘寫與演變(賀晏然)
女尼、師娘、佛頭——寶卷宣講與女性的宗教參與(蘇芸若)
蓮池做會——白族女性誦經組織的意義、起源及個案觀察(徐郁縈)
目录
【導論】從「鐵牛橫古路」到「金鞭打入藕絲翹」――廖肇亨
【研究論著】
八世紀中期唐代佛教王權與禮儀空間――以長安城與五臺山為中心(李志鴻)
唐代中後期的房山刻經研究――以中原與幽州的關係為視角(張旭)
聖地的變容――十至十三世紀政治變動下的寧波阿育王寺(黃庭碩)
平安時代天臺宗的政治性格及歷史發展――與攝關政治交涉為中心的考察(郭珮君)
論《大品經義疏》中攝嶺學說對吉藏早期思想之影響(雲惠遠)
吉藏二諦思想中的方法學和語言哲學(周延霖)
從吉藏「境智教」中道義論三論學派之發展(釋見歡)
作者简介
【導論】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論著】
李志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張旭(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黃庭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郭珮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雲惠遠(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周延霖(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釋見歡(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