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套书是中国中青年学者对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系列专访,分'政治与历史''经济与社会''文化与学术'三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专家们分别就中国政治改革、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学术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深入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受访学者或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有所了解,或甚至有过亲身的见证和体验。他们的观点和思考值得中国的读者了解和借鉴。

目录

政治与历史卷

再版前言

前言

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中国的新形象

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与谨慎

国家建设与民主经验

参与式协商与中国的民主

社会变迁与体制建构

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嬗变

中国法治化:打造“第二长城”

法律改革的两难: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

中美关系与我的中国法研究

新时代的中美关系: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命运

中国的软实力与对外交往

巧实力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美国的威胁并非来自中国

应完整地看待新中国的历史

在细微处观察中国历史

和平:国家间交往的良性基础

成全球性大国,中国需慎之又慎

希望中美持续和平地发展

崛起的中国与蓬勃发展的哈佛中国学

附录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经济与社会卷

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和关键性问题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

探索发展的多样性制度建设道路

克服衰退。实现经济再平衡

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和幻象

全球经济的复苏与中国因素

效率与公平:中国的渐进式变革

弘扬文化传统与培育社会价值

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

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和印度:企业家的角色与作用

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环境问题

国家与医疗、能源和税收

全球健康与中国的医疗卫生

中国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

口腔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期待

谁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沿革与未来模式

塑造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

不可能“脱钩”。中美应同舟共济

高速城市化:中国发展中的重大挑战

全球化时代,什么是中国的价值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新时期对外关系

附录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文化与学术卷

新儒学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新动向

植根于传统的文化创新

区域研究与中国文化

变迁中的唐人街

民族历史文化的通与变

如何理解满族史和清史的关系

文化的传承需要世界眼光

文学:活在百姓的精神诉求里

浪漫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另一种自觉

沉溺于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

考古:匡正书本上的历史

期待“中国版本”的考古学

在田野中发现真正的学术问题

早期人类:中国乃至东亚的证据

中西学术之间的通与塞

跨越边界的深度学习:比较神学与中国

海外中国研究的“精彩”时刻

中日中产阶级消费文化之对比

教育与学术之痛

文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学者的责任担当

数字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音乐:流动的民风

附录一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附录二 三十年河西哈佛看中国——记张冠梓和他的哈佛访谈计划

附录三 对外交流应考虑的若干问题——兼谈编写《哈佛看中国》的体会

附录四 当代哈佛汉学家的“中国观”——从张冠梓主编的《哈佛看中国》谈起

附录五 我的哈佛一年——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冠梓

附录六 多面体与多面镜——张冠梓主编《哈佛看中国》读后记

附录七 后现代化中国发展的思考——张冠梓与他的《哈佛看中国》

附录八 难忘的一次学术沙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