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原版自哈佛大學出版社發行以來,便在全球引發熱烈回響。繁體中文版譯自作者大幅增修與重新架構後的日文版本,內容更勝英文版。本書共由十章組成,並依大致主題共分為三部。

第一部「互相影響的世界」:聚焦於1945至1950年,第二章聚焦於1950年6至7月,全球各地如何看待韓戰爆發的消息,以及這個消息如何引發了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如何使冷戰相關的言論變得更加現實。

第二部「社會的時代」:包含了第三至第六章,關注1950年夏天至1951年初,約六個月的這段時期。詳細探討美中之間最終導致決定參與韓戰的決策過程,揭示市井小民如何參與政治和歷史的形成。第三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探討了華盛頓和北京有關參與韓戰的決策過程,但重點在於,無論華盛頓或北京,促使其參戰的決定因素,更多是著重於大眾情緒和國內政治動向的「印象政治學」。

第三部「同時性的世界」:包含第七至第十章,主要處理的時間是1950年秋天至1952年前後。透過揭示出世界各地同時發生的社會清洗風暴,從而分析韓戰期間曝露的社會分歧和摩擦,是如何被「解決」的。其中包括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第七章)、英國的對勞工運動的打壓和日本的赤色清洗(第八章)、中國的「鎮壓反革命運動」(第九章),以及臺灣的「白色恐怖」和菲律賓對「非菲律賓活動」的鎮壓(第十章)。

目录

導讀 冷戰的幻想結構:益田肇的冷戰生態歷史學

序章 冷戰究竟是什麼?

第1部 互相影響的世界

第1章 命名無以名狀者

第2章 在地的轉譯

第2部 社會的時代

第3章 虛構的現實

第4章 印象政治學

第5章 創造「真相」

第6章 在動員與參與之間

第3部 同時性的世界

第7章 社會戰爭

第8章 內部的敵人

第9章 人民的鬥爭

第10章 作為去殖民化的再殖民化

終章 冷戰是一種社會機制

後記:作者釋疑

作者简介

益田肇(Masuda Hajimu)

出生於大阪,畢業於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曾任職於報社,之後赴美發展,擔任高中日語教師。隨後進入西北學院(Northwest College)取得副學士學位,並於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學士學位,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完成博士學位。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東亞近現代史、美國外交史,以及具全球視野的社會史研究。

主要著作:Cold War Crucible: The KoreanCon flictand the Postwar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The Social Experience of War and Occupation,” Laura Hei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Vol. I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The Early Cold War: Studies of Cold War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ristopher R. W. Dietrich ed., A Com-panion to U. S. Foreign Relations: Colonial Era to the Present, Vol. II(Wiley-Blackwell, 2020);〈京都大學同學會——戰後歷史中原爆展的另一層意義〉,收錄於特莎・莫里斯-鈴木主編《人們的精神史 2:韓戰與1950年代》(岩波書店,2015年);“Fear of World War III:Social Politics of Re-armament and Peace Movements in Japan during the Korean War, 1950-53,”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47:3(2012)。

譯者簡介

葉靜嘉

政治大學日文系碩班畢。自由兼職譯者,現任職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研究典藏組。譯者履歷請見:reurl.cc/rvKgrr。本書翻譯工作,感謝益田老師和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許多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