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隱者的宗教生活──李榮春(1914~1994)

第一節 前言──單純的信仰

第二節 受洗者的悸動

第三節 宗教心靈互動

第四節 結論──寬容的庶民信仰

第三章 鄉土中國的傳道人──朱西甯(1926~1998)

第一節 前言──「國、家、宗教」的信仰觀

第二節 開明家族式的傳道人

第三節 成長經驗與宗教氣息

第四節 結論──本色化的宗教觀

第四章 從「苦諦」到「苦難神學」──李喬(1934~)

第一節 前言──流淚撒種收割痛苦

第二節 佛理∕心理的感通

第三節 情理∕天理的弔詭

第四節 反抗意識與信仰的轉向

第五節 結論──文化批判與台灣神學的期望

第五章 人道主義的信徒──陳映真(1937~2016)

第一節 前言──民族與人道的優先

第二節 頹敗意識的宗教修辭

第三節 結論──內在批判朝社會批判的轉向

第六章 東方寓言的宗教理趣──東方白(1938~)

第一節 寓言的宗教祈向

第二節 違反教義與道德取向的矛盾

第七章 孤獨的膜拜者──七等生(1939~)

第一節 前言──時代的例外

第二節 情愛辯證

第三節 原始與自由的道德觀

第四節 對超越者的態度

第五節 結論──膜拜孤獨與虛無

第八章 孤獨的愛智者──東年(1950~)

第一節 前言──宗教哲學的思考趨向

第二節 悲觀鄉土論與暴力虛無的辯證

第三節 史觀中的無神論與流變觀

第四節 結論──愛的哲學及其內在問題

第九章 從宗教體驗看見社會異象的預言者──宋澤萊(1953~)

第一節 前言──書寫與精神自療

第二節 民間宗教的批評

第三節 魔幻的宗教修辭

第四節 結論──聽預言的人

第十章 罪惡噴泉邊的永生者──王幼華(1956~)

第一節 前言──文化病態與罪性象徵

第二節 民間信仰的批判與人物的宗教心理

第三節 結論──仰望救贖的人

第十一章 附論

第一節 年輕比丘尼的畫像──姜貴(1908~1980)

第二節 受壓傷蘆葦的哀歌──許台英(1951~)

第三節 孤獨園中的佛弟子──林蒼鬱(1955~)

第十二章 結論

第一節 小說家之宗教性關懷趨向說明

第二節 餘論

附:小說家之宗教性關懷趨向類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