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序論
第一輯 本尊:釋太虛
1 釋太虛的「現代啟示錄」
2 釋太虛與《海潮音》雜誌
3 釋太虛與彌勒法門
第二輯 革命與佛教
4 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國佛教
5 辛亥革命與佛教
第三輯 佛教與政治
6 北伐時期的佛化運動:以唐生智、馮玉祥為主的討論
7 黨義與佛法:國民黨訓政下的佛教
8 釋太虛和蔣介石:1930年代的佛教與政治
第四輯 佛教、軍事與戰爭
9 軍人與佛教(1912-1937)
10 佛教與抗戰(1937-1945)
第五輯 佛教與經濟
11 寺廟維生之道:從收入面分析
12 寺廟所需的消費:支出面之分析
第六輯 佛教與外交
13 佛教外交:以釋太虛訪問印度為例
14 由釋法舫看釋太虛的世界佛教觀
結論
目录
序論第一輯 本尊:釋太虛
1 釋太虛的「現代啟示錄」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海峽兩岸釋太虛的傳人
第三節 釋太虛的僧伽革命與其交往人脈
第四節 由武昌佛學院(武院)到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世苑)
第五節 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
第六節 結語
2 釋太虛與《海潮音》雜誌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由《覺社叢書》到《海潮音》的誕生
第三節 1920至1935年的《海潮音》
第四節 1936至1949年的《海潮音》
第五節 結語
3 釋太虛與彌勒法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彌勒信仰
第三節 釋太虛提倡彌勒信仰的內涵與特色
第四節 釋太虛彌勒思想的傳承:以釋印順為例的說明
第五節 結語
第二輯 革命與佛教
4 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國佛教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張之洞《勸學篇》引爆廟產興學風潮
第三節 日僧至中國傳教引發的衝突
第四節 楊仁山帶動佛教復興運動
第五節 結語
5 辛亥革命與佛教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佛教提供革命理論
第三節 僧人參與辛亥革命
第四節 太虛參與辛亥革命:及其後從事之佛教革命
第五節 結語
第三輯 佛教與政治
6 北伐時期的佛化運動:以唐生智、馮玉祥為主的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佛化運動與革命風潮
第三節 唐生智在湖南的佛化運動
第四節 反對佛教的「基督將軍」馮玉祥
第五節 結語
7 黨義與佛法:國民黨訓政下的佛教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由黨來領導佛教
第三節 佛教界的配合行動
第四節 地方黨部對佛教的控制
第五節 結語:「黨義」凌駕一切
8 釋太虛和蔣介石:1930年代的佛教與政治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太虛初識蔣介石:1930年之前的釋太虛與蔣介石
第三節 1930年代的釋太虛與蔣介石
第四節 1930年代以後的釋太虛與蔣介石(1940至1947年)
第五節 結語
第四輯 佛教、軍事與戰爭
9 軍人與佛教(1912-1937)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軍隊占駐寺
第三節 國府中央軍也占用佛教寺廟
第四節 軍人向寺院徵稅:以四川省為例
第五節 軍人也注重佛事
第六節 結語
10 佛教與抗戰(1937-1945)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戰爭對佛教產生的破
第三節 佛教徒參與抗
第四節 淪陷區內佛教人士的處境與因應
第五節 結語
第五輯 佛教與經濟
11 寺廟維生之道:從收入面分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化緣
第三節 土地與房舍租金收入
第四節 經懺收入
第五節 香期與旅宿收入
第六節 停靈收入
第七節 結語
12 寺廟所需的消費:支出面之分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寺院佛塔等之建設支出
第三節 佛教界的教育支出
第四節 佛教文化事業支出
第五節 社會救濟支出
第六節 來自政府的變相收
第七節 結語
第六輯 佛教與外交
13 佛教外交:以釋太虛訪問印度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太虛訪問印度之緣起
第三節 釋太虛訪問印度
第四節 釋太虛訪問印度之後:涉及的幾個相關問題
第五節 結語:釋太虛訪問印度的歷史意義
14 由釋法舫看釋太虛的世界佛教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法舫參與釋太虛的佛教事業
第三節 釋太虛的世界佛教觀
第四節 結語
結論
徵引書目
作者简介
侯坤宏
1955年出生於臺灣嘉義,政治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1986年起,任職國史館,曾任助修、科長、薦任協修、簡任協修、纂修、修纂處處長等職;現已退休,惟仍繼續從事:戰後臺灣史、戰後臺灣佛教史、民國佛教史、中共佛教史等方面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