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一講 引言
一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
二 「中」與「西」
三 「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前現代的中、西互動
四 西方近代性的興起及其定性
五 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釐清
六 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
第二講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
一 亞里斯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
二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
三 明末中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
四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
五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
第三講 西學中譯選樣解析:從耶穌會士譯述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到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一 艾儒略的《性學觕述》
二 畢方濟的《靈言蠡勺》
三 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
第四講 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理性主義者與啟蒙運動的初興
一 初期在華耶穌會士譯述中國典籍入歐
二 西方近代哲學對中國訊息的回應
三 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入境隨俗與慷慨待人
四 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內看見
五 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
六 對於中國哲學的六點評述及其與朱熹哲學的比較和檢討
七 關於《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的小結
八 德國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與嚮往
九 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
第五講 清初中國士人的回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
一 清代漢、滿皆有融接中西的學者
二 形而上學的視野
三 人性論
四 實踐論
五 夏大常的中國宗教詮釋
六 靈肉二元與顏元、戴震的身體哲學之修正
第六講 批判中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
一 從讚頌到批判
二 近代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眼中的中國哲學
三 馬克思:堅持道德原則的半野蠻人將興起中華共和國
四 結語
第七講 欲近還遠:馬丁‧ 布柏與馬丁‧海德格
一 馬丁‧ 布伯:莊子故事與道之教
二 海德格與老子
三 濁與清
四 光與暗
五 本真與他異(外地風光)
六 有與無
七 科技與藝術的鬥爭
八 道與路
第八講 結語
目录
第一講 引言--1一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1
二 「中」與「西」--7
三 「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前現代的中、西互動--16
四 西方近代性的興起及其定性--25
五 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釐清--34
六 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37
第二講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47
一 亞里斯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48
二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51
三 明末中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57
四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59
五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62
第三講 西學中譯選樣解析:從耶穌會士譯述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到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89
一 艾儒略的《性學觕述》--91
二 畢方濟的《靈言蠡勺》--104
三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112
第四講 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理性主義者與啟蒙運動的初興--120
一 初期在華耶穌會士譯述中國典籍入歐--120
二 西方近代哲學對中國訊息的回應--129
三 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入境隨俗與慷慨待人--132
四 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內看見--136
五 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141
六 對於中國哲學的六點評述及其與朱熹哲學的比較和檢討--147
七 關於《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的小結--156
八 德國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與嚮往--159
九 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172
第五講 清初中國士人的回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178
一 清代漢、滿皆有融接中西的學者--178
二 形而上學的視野--181
三 人性論--185
四 實踐論--187
五 夏大常的中國宗教詮釋--195
六 靈肉二元與顏元、戴震的身體哲學之修正--211
第六講 批判中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217
一 從讚頌到批判--217
二 近代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眼中的中國哲學--219
三 馬克思:堅持道德原則的半野蠻人將興起中華共和國--238
四 結語--243
第七講 欲近還遠:馬丁‧ 布柏與馬丁‧海德格--247
一 馬丁‧ 布伯:莊子故事與道之教--248
二 海德格與老子--261
三 濁與清--265
四 光與暗--270
五 本真與他異(外地風光)--276
六 有與無--281
七 科技與藝術的鬥爭--290
八 道與路--293
第八講 結語--303
中西人名引得--317
作者简介
沈清松
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學士、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碩士、國家發展研究碩士。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當選十大傑出青年。2002年起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至今。曾任巴黎大學客座研究員、維也納大學客座教授(三次)、魯汶大學與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一任會長與兩任執行長,中國哲學會兩任理事長,目前是國際哲學與價值研究協會(Council for Resear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Washington DC)副董事長。近作有《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灣商務,2001)、《對比、外推與交談》(五南,2002)、《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五南,2004)、《對他老的慷慨》(香港中文大學,2004)、跨文化哲學與宗教(五南,2012)。晚近主編著作:Wisdom in China and the West (RVP, 2004), Confucian Ethic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RVP, 2008), Inter-Culturality and Phiosophic Discourse (Cambridge Scholars, 2013), Philosophy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Spring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