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從「亞洲盟友」到「亞洲老大哥」──中國為何堅信自己該領導亞洲?

當帝國崩潰、列強環伺,面對百年屈辱與國土喪失,中國知識分子在廢墟中尋求出路。他們從日本「脫亞入歐」後孕育出的「亞洲主義」中,看見東亞團結的可能,也嗅到了強權政治的野心,更將之作為亞洲對抗西方秩序的起點。隨著論述的引介與轉化,中國逐步從尊奉日本為亞洲盟主,轉向強調自身在區域中的主導角色,構築起一條從「尊日」到「打倒西方帝國主義」的思想脈絡。

◎「國恥未雪,民生多艱」不只是歷史──更是今日中國的語言

從引介日本論述到建構本土思想,中國知識界將儒家倫理、種族觀與現代民族主義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洲主義觀點。這套論述不僅回應當時的國際壓力,也反映了中國對區域角色的重新定位。從「東亞共榮」到「中國夢」,亞洲主義不再只是對抗西方的口號,而是融入中國思考主權、地緣政治與發展戰略的核心框架之中。

◎今日的一帶一路,昨日的亞洲主義

「亞洲主義」雖曾沉寂於歷史,但其核心理念已悄然重返當代中國的外交語言。從倡議「命運共同體」到強調協助發展中國家,中國正以新的語彙延續過去的思想脈絡。若要理解今日中國的區域構想與全球戰略,追溯這段思想的歷史源流將是關鍵一步。

目录

1 脣齒相依:與日合作的響應和排斥

維新派的策略性親日

亞洲主義團體在中國興起

親日報導的翻譯

《時務報》內提倡與日結盟的中國聲音

翻譯種族、民族和自由主義

經翻譯後複雜化的樽井亞洲主義

小結

2 輔車相依:日本中華街的儒家亞洲主義

維新派與東亞同文會

創辦大同學校

中日菁英合作與大同學校

山本憲與維新派

徐勤:大同學校校長

大同學校與多層身分認同

小結

3 同文同種

十九世紀末中國的人種論述

人種與種族戰爭

黃禍論

顛覆黃禍論

同種與異種

人種與反滿民族主義

劉師培與〈中國民族志〉

陳天華、《民報》創始與「黃金十年」的終結

革命派始認識印度

亞洲和親會

小結

4 亞洲人的亞洲:東方文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杜亞泉主持下的《東方雜誌》

《東方雜誌》的譯者

《東方雜誌》所見的歐戰

杜亞泉與文明

建立二元論,定義中國與東方

衝突——人種戰爭或文明鬥爭

東西文明之調和

文明領導地位與大亞美利加主義

小寺謙吉的大亞細亞主義——日本統治下的東方文明

小結

5 邁向大同:李大釗與世界主義式區域化

新亞洲主義與新新亞洲主義

亞洲領袖以及民族主義與亞洲主義的交織重疊

托派國際主義

李大釗亞洲主義面臨的世界主義批評

新亞洲主義再闡明

小結

6 王道:孫中山重塑的亞洲概念

從史學角度重探孫中山的亞洲主義

孫中山早期的亞洲主義傾向

孫中山的亞洲主義演講:日本領導下的策略聯盟

一九一三年國民黨推動亞洲合作

矛盾與延續——孫中山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間的思想演變

一九二四年:日本還是亞洲國家嗎?

日本外褒貶不一的反應以及民族主義議題

小結

7 弱小民族:在上海和北京組織團結亞洲的力量

國際聯盟的失敗

五卅運動後的京滬知識分子

北京的亞細亞民族大同盟

上海的亞洲民族協會

亞細亞民族大會

亞洲因應國際聯盟之道:全亞細亞聯盟

媒體反彈與轉向弱小民族

小結

8 民族國際:以亞洲領袖自居的國民黨

中國與新亞細亞的侷限

弱小民族——重新認識殖民處境

中國的家父長主義與亞洲老大哥

論民族國際

領導弱小民族的國民黨

更優秀的文化

中國的「亞洲主義」與日本的「門羅主義」

小結

9 共存共榮:戰時政治宣傳以及與日本和平共存

歷史學家如何爬梳史料?

正統性與合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汪政權如何利用亞洲主義與王道?

新國民運動與東亞聯盟

「宣傳部」及其出版品

小結

結論

作者简介

史峻(Craig A. Smith)

史峻博士的研究聚焦於中日思想關係與翻譯史,目前任澳洲墨爾本大學翻譯研究學系副教授。代表著作為《中國的亞洲主義》,主編之專書為《佔領的譯文:日本侵略中國,1931–1945年》(Translating the Occupation,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1年)。二○一○年於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並於二○一四年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獲得博士學位。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人文科普書專職譯者。譯有《未來的戰鬥》、《先勝心態》、《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從不說謊的男孩》、《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等。漫漫翻譯路上,感謝有音樂與大自然。

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台灣知識(1860–1905)》、《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合著)等。

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著有《從彼山到此山》、《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萬事揭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