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目录

第一章 语学大要

一 六书 名称 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二 训诂 训诂学的兴起 义训 形训 音训 清代训诂学的进步 俗语的训诂 (附) 文法研究沿革概要 实用的方法书

三 音韵 字音的组织 音韵研究的起原 唐宋元明音韵的变迁 古音 词韵 韵的分类 切韵 注音字母

本章选读书目(附)检索用书举要

第二章 文学序说

一 文学思想的发展 文之字义 儒家的文学观 文学思想的觉醒 所谓文为贯道之器 文章的经世底习气 小说的轻蔑 戏曲的尊重 道家系的文学思想 古拙趣味 高蹈生活与文学 对於文学的儒家思想的善导

二 文学诸体的发达 诗文的渊源 楚辞与汉之诗赋 六朝的骈体文 唐之律诗 宋词 戏曲 说唱 小说 诸体沿革图

本章选读书目

第三章 诗学

一 诗经 诗之字义及分类 国风 小雅 大雅 颂 诗的年代 诗形 赋比兴

二 古体诗 前汉楚辞系的诗与乐府 五言七言及长短句诗形的发达 鼓吹饶歌与相和歌及其他 六朝及唐的乐府 古诗的押韵法及作例

三 今体诗 沈约八病之说与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诗形 唐宋诗风的差异 四 词曲 词的源流 长短句形的发展 词体 词趣 散曲 北曲 南曲 词曲作例

本章选读书目

第四章 文章学

一 文章流别 文体分类法的沿革概要 古文辞类纂与文选之分类对照 文体渊源於六经之说

二 辞赋 辞赋的别 辞赋是读式诗 楚辞的诗形 屈原 汉赋之四派 赋底性质 赋底形体 从赋派生出的文体

三 骈文 名称及发达的途径 对偶法 四六句调 典故的繁用 骈文的流弊

四 古文 唐宋的古文家 於明代古文辞派与唐宋八家派的抗争 清之桐城派

本章选读书目

第五章 戏曲学

一 杂剧 宋之杂剧与金之院本 元代杂剧的改进 杂剧的组织 杂剧隆盛的原因 杂剧家的派别 本色文采二派曲文的比较 杂剧十二科 现存的曲本 曲文读法指南

二 戏文 戏文的源流 元之戏文 戏文的组织 明清戏文的概况 乐曲的消长 (附)诸宫调

本章选读书目

第六章 小说学

一 文言小说 汉魏六朝的神怪小说 唐之传奇小说 馀波

二 白话小说 宋之说话四家 话本及评话的体例 话本系的短篇小说 评话系的演义小说 章回体的神怪小说 人情小说 社会小说及其他

本章选读书目

第七章 评论学 评论之种类及其发达的途径 六朝的评论书 唐的评论书 北宋的诗论 南宋的诗论 元明清的诗论 宋以后的文章论 词论 曲论 小说批评

本章选读书目

作者简介

青木正儿(1887~1964) Aoki Masaru 青木正儿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学戏剧研究家。 青木正儿,号迷阳,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青木正儿自言少时就有“读净琉璃之癖”,在中学时代,喜读《西厢记》等中国古典作品,“很觉中华戏曲有味”,在大学学习时代,致力于“元曲”的研究。1908年进京都帝国大学后,师事狩野直喜(1868-1947)。狩野直喜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之一。在狩野直喜的指导下,他广泛涉猎《元曲选》、《啸余谱》等曲学书籍,并对元杂剧进行了专门研究,1911年以《元曲研究》一文从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是向日本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中心人物胡适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多次向胡适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国文学史资料。二十年代,他到中国访学,与胡适有直接的交往。1923年青木正儿任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助教,后历任京都帝国大学、山口大学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儿就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旧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著有《中国文艺论数》(1927),《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中国文学概说》(1935),《元人杂剧序说》(1937),《元人杂剧》(译注,1957)等,所著结集为《青木正儿全集》(10卷)。不过,最为学界熟知和影响深远的,还是他的成名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国维求教,并游学北京、上海,观摩皮黄、梆子、昆腔,写成《自昆腔至皮黄调之推移》(1926),《南北曲源流考》(1927)两文。在此基础上,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明清戏曲史》。为了便于日人阅读,改题为《中国近世戏曲史》。所谓近世,是因为王国维把宋以前称为古剧,“余从而欲以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后当近世也”。 除中国戏曲外,青木正儿还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和风俗。他撰写的《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为“日本中国学文粹”丛书中一本。《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均未在中国国内出版过。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说起来,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的考证的名物学。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我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青木正儿的一些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不仅在日本颇有影响,在中国学术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大事年表 1908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1911年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1920年著文介绍中国“五四”文学运动,评价了鲁迅的成就,这是日本学者首次提到鲁迅。鲁迅于1920年11月24日致信表示谢忱。1922年赴中国,并与画友组织“考盘社”,研究南画。1924年任教东北帝国大学。1925—1926年再赴中国研究戏曲,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是研究明清戏曲的重要论著。1932年参加“岩波讲座”,主编《中国文学思潮》等。1935年获文学博士。1938年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与东方文化研究所共同校注《元曲》,成为京都派中国学的活跃人物。1947年从京都大学定年退职,1949年任山口大学文学部教授,并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1964年12月2日病逝。1966—1970年由春秋社出版《青木正儿全集》10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