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緒論

1697年,冬

擴展殖民論述研究

想像的地理

遊邊疆:文與圖

旅行與視覺性

清代臺灣的轉化

插曲1

第一章 海外孤島入版圖

海外:「中國」做為一個具有天然邊界的疆域

將荒島納入版圖

第二章 臺灣做為呈現古代的博物館:未開化性與時空錯置的借喻

陳第與原始性修辭

林謙光與匱乏性修辭

郁永河與臺灣原住民的雙重影像

從譬喻性典故到歷史類比

歷史類比與同化

匱乏性修辭與殖民批評

第三章 彈丸中的璞玉:地理景觀與殖民修辭

無法穿越的荒野

天然的盜匪窠穴

繪製荒野的地圖

開疆闢野

轉向支持殖民的政策

第四章 辯論差異:種族與族群論述

福爾摩沙人

種族論述

以體貌差異做為種族標記

族群論述

人類差異與帝國意識形態

對於原住民的觀點與殖民政策

界線與族群

第五章 生與熟:臺灣土地與原住民的分類

第一部分:生與熟的他者

第二部分:以地圖再現生與熟的臺灣

第六章 繪圖蠻夷:種族差異的視覺再現

再現原住民習俗

少數民族風俗圖冊

圖像再現中的原始性與匱乏性

再現體貌差異

清代《職貢圖》中的臺灣原住民

體現野蠻

再現天性

以描繪體貌凸顯種族差異

第七章 島上女人國:性別論述

解讀性別倒錯

「重女輕男」

勤奮的女性與懶散的男性

做為女人國的南方

通婚:婦女在跨文化融合中的角色

女土官寶珠:跨越於性別與族群之間

透過性別倒錯批評中國婦女

殖民性別論述的現代展現

第八章 形塑中國起源:十九世紀的民族史書寫

考證學派與尋古於野

吳子光對於《風俗通義》的補充

插曲2

第九章 開山撫番

從「中國穀倉」到「綠金」之地

馴服荒野

兇番

支撐藩籬

無分番與漢

番境入版圖

臺灣成為行省

結論 臺灣做為「我中國」的失土

從中原之國變成多元文化的帝國

臺灣原住民在多元文化的大清帝國內的位置

從大清帝國回到中原之國

從中國國土割讓的島嶼

跋語 論臺灣後殖民理論的不可能性

目录

導讀/張隆志
中文版序
緒論
1697年,冬
擴展殖民論述研究
想像的地理
遊邊疆:文與圖
旅行與視覺性
清代臺灣的轉化
插曲1
第一章 海外孤島入版圖
海外:「中國」做為一個具有天然邊界的疆域
將荒島納入版圖
第二章 臺灣做為呈現古代的博物館:未開化性與時空錯置的借喻
陳第與原始性修辭
林謙光與匱乏性修辭
郁永河與臺灣原住民的雙重影像
從譬喻性典故到歷史類比
歷史類比與同化
匱乏性修辭與殖民批評
第三章 彈丸中的璞玉:地理景觀與殖民修辭.
無法穿越的荒野
天然的盜匪窠穴
繪製荒野的地圖
開疆闢野
轉向支持殖民的政策
第四章 辯論差異:種族與族群論述
福爾摩沙人
種族論述
以體貌差異做為種族標記
族群論述
人類差異與帝國意識形態
對於原住民的觀點與殖民政策
界線與族群
第五章 生與熟:臺灣土地與原住民的分類
第一部分:生與熟的他者
第二部分:以地圖再現生與熟的臺灣
第六章 繪圖蠻夷:種族差異的視覺再現
再現原住民習俗
少數民族風俗圖冊
圖像再現中的原始性與匱乏性
再現體貌差異
清代《職貢圖》中的臺灣原住民
體現野蠻
再現天性
以描繪體貌凸顯種族差異
第七章 島上女人國:性別論述
解讀性別倒錯
「重女輕男」
勤奮的女性與懶散的男性
做為女人國的南方
通婚:婦女在跨文化融合中的角色
女土官寶珠:跨越於性別與族群之間
透過性別倒錯批評中國婦女
殖民性別論述的現代展現
第八章 形塑中國起源:十九世紀的民族史書寫
考證學派與尋古於野
吳子光對於《風俗通義》的補充
插曲2
第九章 開山撫番
從「中國穀倉」到「綠金」之地
馴服荒野
兇番
支撐藩籬
無分番與漢
番境入版圖
臺灣成為行省
結論 臺灣做為「我中國」的失土
從中原之國變成多元文化的帝國
臺灣原住民在多元文化的大清帝國內的位置
從大清帝國回到中原之國
從中國國土割讓的島嶼
跋語 論臺灣後殖民理論的不可能性
參考書目
索引

作者简介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博士,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領域為中國研究、中國移民史、亞裔美國人研究,及女性研究。著有《臺灣的想像地理》等書。

楊雅婷,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工作及《女學學誌》編輯。譯有《福爾摩沙的巴克禮》、《蘭閨寶錄》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