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目录

第二卷

(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教)

第五章 道教在隋至盛唐时期的兴盛与教理大发展 1

第一节 隋代的道教 2

一、隋统治者与道教 2

二、隋代道官制度 16

三、隋代道教的基本状况和特色 24

第二节 初唐与盛唐时期的道教 32

一、初唐时期的统治者与道教 33

二、盛唐时期的统治者与道教 77

三、唐代国家斋醮活动 101

第三节 道派的融合兴盛 106

一、作为唐代道教主流派的茅山宗 106

二、楼观道的发展 122

三、张天师一系的复起 125

第四节 道教学者的涌现和道教理论的发展 147

一、成玄英、李荣的崇玄思想 148

二、王玄览与《玄珠录》 172

三、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与《服气精义论》 188

四、吴筠的《玄纲论》 206

五、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 218

第五节 道教教义、科仪、经籍的整理与编撰 226

一、《道教义枢》对道教教义的编撰 226

二、张万福对道教科仪的整理 239

三、道经的搜集整理与《开元道藏》的纂修 251

四、唐代《道藏》与敦煌道经 257

第六节 唐代道教科技的发展 270

一、道教学者对天文律历的贡献 271

二、李淳风注《十部算经》 277

三、《丹元子步天歌》与《二十八宿旁通历》 280

四、孙思邈的医学思想 290

五、张果的内丹学说 312

第七节 唐代道官制度 323

一、唐代国家道教管理机构及其官员 323

二、宫观使制度 331

三、中央和地方各级道官 334

第六章 安史之乱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道教 353

第一节 中、晚唐时期的道教 354

一、统治者的崇道活动 355

二、唐武宗“废佛”与道教关系 365

第二节 五代十国的道教 377

一、帝王的崇道行为 378

二、周世宗的“扬道抑佛”政策 382

第三节 中晚唐道教的传承发展 396

一、南岳天台派的传系 397

二、其他道派发展情况 402

三、沈汾及其《续仙传》 407

第四节 杜光庭对道教建设的多方面贡献 410

一、对神化老子的系统描述 411

二、对《道德经》研究成果的历史总结 421

三、对宣扬道教信仰的各种努力 430

四、编录神仙住地的宗教神学地理集 435

五、修订斋醮科仪 451

第五节 《太平经钞》《太平两同书》与《化书》的面世 458

一、《太平经钞》的出现 458

二、罗隐与《太平两同书》 459

三、谭峭与《化书》 463

第六节 唐至五代道教外丹黄白术 476

一、外丹黄白术的历史发展 476

二、唐至五代的外丹文献概说 481

第七节 唐末五代道教内丹术 494

一、内丹术的由来和发展 494

二、彭晓的生平及其内丹思想 498

第七章 道教在北宋的复兴和发展 509

第一节 宋初道教政策与管理 510

一、宋初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和崇奉 511

二、北宋政府对道教的管理制度 549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与佛道关系 556

一、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与管理制度演变 556

二、徽宗崇道废佛和北宋道、释二教的关系 584

第三节 北宋道派的发展 592

一、北宋的道派概况 592

二、许逊崇拜的发展 599

三、“三山”符箓的“混一”趋势 601

四、其他派系不明的知名道士 604

第四节 陈抟与北宋儒道关系 615

一、陈抟生平及其象数体系 615

二、北宋道教对宋儒及理学的影响 628

第五节 北宋的道论、经书及其思想 652

一、北宋的《道德经注》和道论的基本特征 652

二、张无梦、陈景元的学术思想 654

三、蹇昌辰等对《黄帝阴符经》的注解 667

四、道教善书《太上感应篇》的出现 693

第六节 北宋内丹术与张伯端《悟真篇》 696

一、钟离权、吕洞宾等丹家的生平思想 696

二、张伯端生平及其《悟真篇》的基本思想 707

三、《悟真篇》历代注疏文献 724

第七节 北宋外丹黄白术 732

一、外丹黄白术在北宋社会上的影响 732

二、北宋外丹黄白术著作 739

第八节 北宋的斋醮科仪 743

一、北宋的修道科仪和斋醮科仪 743

二、《三洞修道仪》与《太上出家传度仪》 744

三、斋醮科仪的变化 754

第九节 北宋道教经书的编辑 764

一、北宋《道藏》的纂修概述 764

二、张君房进献《云笈七籤》 772

三、《政和万寿道藏》的编修 774

附录 隋唐五代北宋时期道教大事记 782

人名(神仙名)索引 820

其他名词术语索引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