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中,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代。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人类学关注文明片段的研究手段,使得本书读来既有得知历史事实的畅然,又有洞悉深层奥秘的明快。本书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又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接受了年鉴派学者“长时段”的概念,故而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1820年鉴,向前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往后延伸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此展现出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
目录
译者的话 1插图说明 1序 言 1章 政府政策 1政治结构 2社会政策 12经济复苏 19对外关系 25第二章 社会关系 30亲属关系 31住地与社区 36经济组织 43恩 眷 47第三章 文化生活 52城市生活 52学者文化 63物质文化 71人生礼仪 78年节礼仪 82国家礼仪 87价值观与信仰 89第四章 社会变化 93经济差异与发展 93人口变化趋势 103世袭地位 113社会流动 122少数民族的同化 126边疆社会 129新的组织 132第五章 地区社会 137华 北 139长江下游 147长江中游 157东南沿海 165岭 南 174中国西北 183长江上游 191中国西南 197满 洲 204台 湾 207地区与国家 211第六章 18世纪的遗产 216王朝的衰落? 218增长与复杂性 220鸦片战争 231索 引 237
作者简介
韩书瑞(Susan Naquin)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荣休教授。1966年,从斯坦佛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获得前往台湾学习中文的机会,197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77—1992年,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93年起,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主要研究帝制晚期和近代早期中国的社会史和文化史,著有《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等。
罗友枝(Evelyn Rawski): 美籍日裔学者,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精于明清史研究,曾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著有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清代宫廷社会史》等,合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