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研究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文化传统的成果。这些学者包括Eva Hung、Judy Wakabayashi、Lawrence Wang-chi 、Osawa Yoshihiro、Theresa Hyun、Keith W. Taylor、William Cummings、Doris Jedamski、Raniela Barbaza and Rita Kothari。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的四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的翻译传统;第二部分探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翻译传统。 本书认为,一种文化中的翻译概念和翻译实践活动不一定是其他地方的翻版,西方的翻译理论和模式不能不加批评、简单地套用到其他地区的研究上。本书对亚洲各国翻译传统的研究说明了不同的历史和知识论隐含在这些国家的具体翻译规范和翻译实践中。有关亚洲翻译传统的假设、观点和运作模式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该书强调语言和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论述了亚洲各国的翻译操作模式及对翻译的认识与西方传统的迥异之处。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传播中影响翻译活动的诸多因素,也为研究翻译活动推动亚洲各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

目录

绪论

东亚文化圈中的翻译

中国20世纪以前的翻译

中国清末民初的翻译与政治

翻译作为现代日本传播欧洲文学技巧的途径

朝鲜殖民地时期的民族诗学翻译

从文言文到本土语的汉越翻译

印度尼西亚望加锡的翻译

马来世界的翻译

翻译与克里多

印度翻译的虚构性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孔慧怡(Eva Hung),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翻泽研究中心主任(1987-2005),兼任国际学术期刊《译丛》主编。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翻译史、中国文学英译等,并长期从事文艺创作。 朱迪•若林(Judy Wakabayashi),昆士兰大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University)日语翻译教授,讲授日英翻译和翻译史。研究兴趣包括日本研究、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翻译史、翻译史研究方法与书写,兼及翻译理论与教学、译者的虚构形象等。 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界》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翻译教学与中国文化外译。出版《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汉学家论中国文学翻译》《奈达翻译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重塑梭罗》等学术专著、译著和教程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目前担任国际翻译期刊PERSPECTIVES (A&HCI)编委,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先后入选国家人才奖励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学术支持计划”。 顾泽清,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