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前言
《奥利弗是个娘娘腔》并不止于表现人们对性别保有刻板印象的主题。奥利弗有很多喜好,比如散步、读书、绘画、唱歌、跳舞等,事实上,这些都是一个人恬静自得的游戏,如同一只蜜蜂安静地酿蜜,因而与同伴略有疏离。
如果想让整个世界有序地运转,就需要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奥利弗清楚自己的所好所长,包括对踢踏舞的迷恋。自始至终,他的自我认知并未倾斜、坍塌,虽然有时会有失落,甚至畏惧。他一直努力维持自己的平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不尊重秩序与平衡、需要做出改变的,是那些抱有偏见的人。比如爸爸,他说:“别那么女孩子气!”(似乎男孩、女孩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样板,但那“标准”是的吗?无须被质疑吗?)比如妈妈,她说:“你总得玩点儿什么吧。”(似乎玩游戏也得有个样板。)比如男孩们,他们干脆在学校的墙上写下“奥利弗·巴顿是个娘娘腔”,这是公开的孤立与藐视,所依仗的也不过是所谓的某种标准。而所有这些标准都是相对、专断、有偏颇的—他们在标准的幻象中畅快地做自己,却妨碍了别人做自己—时时处处都有这种不自知的保守派。
值得欣慰的是,终是奥利弗的执着与努力,而非他的成功使得众人态度改观(他若真在才艺大赛中获奖,便是俗套而肤浅的情节设置)。父母和老师安慰他,并告诉他“太为你骄傲了”。墙上的字改成了“奥利弗·巴顿是个大明星”,有趣的是,“娘娘腔”只是被画去,并未被涂抹,这样,男孩们对他人认知的改变(或许还伴随自我认知的改变)就被诚实地记录下来。而人的傲慢(因为自己制定或遵循某种标准而藐视、孤立异己,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也终需被自省代替,否则无人能真诚、安心地做自己。
幸运的是,汤米·狄波拉在4 岁时告诉家人,他想要写故事、画画,在舞台上唱歌、跳踢踏舞,得到了他们的鼓励。更幸运的是,他长大以后拥有这样的认识:“大人往往以为小孩像柔弱的花朵,其实3—7 岁的孩子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勇气。”这种勇气在幼年结束后就需要人为的努力来维持。汤米·狄波拉和他笔下的奥利弗都已努力过了。
汤米·狄波拉的三个故事都记录了某种变化:从躁动到宁静,从污染到洁净,从傲慢到尊重,需要的都是人类面对自然和他人时的谦卑与自省。唯有这样,人们才能啜饮生命的宁静与甜蜜,或者生命本身即可成为一罐安静的蜜。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师 匙 河
内容简介
这是图画书大师汤米·狄波拉创作的一本自传性质浓厚的图画书,灵感源于他真实的童年经历。男生奥利弗喜欢看书、画画、玩纸偶娃娃,由于不擅长球类运动,不爱玩男生通常玩的游戏,而被其他男生嘲笑、排挤。幸好,奥利弗得到一双踢踏舞鞋,让他能在跳舞课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奥利弗还参加了一场才艺比赛,表演了拿手的踢踏舞。终他并没有获得优胜,但学校墙上那句“奥利弗是个娘娘腔”被同学们改成了“奥利弗是个大明星”。故事提醒我们:要打破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不以性别区分孩子的兴趣和长处;要尊重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故事的创作背景:
书里奥利弗被欺负的情形,正是狄波拉小时候的遭遇。狄波拉回忆说:“我可以花好几个钟头画图,可是,我讨厌运动,从来没有人要我参加他们的球队,因为我打得大太烂了。可是,像奥利弗一样,我是个很棒的踢踏舞者。”于是,狄波拉创作了这本书,希望有些孩子可以不再觉得孤单,不再感到羞愧,而能开辟属于自己的天空。
作者简介
目录
《奥利弗是个娘娘腔》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