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中文写作,无译者。安洙英博士的《18、19世纪药材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一部从中国出发的自然知识史》从全球视角来看待18至19世纪药材知识的流转情况。作者强调对知识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作者还引入了“中心”和“边缘”的概念,提出将知识流入地也视为一种“中心”。全书即在一种“多中心”的视角下把握知识的多样性和连接性,将“科学如何产生”的老问题调整为“自然知识如何变化”,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活动的历史。该书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商人汉璧礼对中国豆蔻和中国根的研究为讨论对象,视伦敦为“中心”,中国开放的港口城市以及印度、锡兰等殖民地为“边缘”,从汉璧礼的助手、研究方式和对中国文献的参考情况等几个方面切入,从而展现了欧洲现代科学建立的一个侧面。第二部分以朝鲜《林园经济志》对《本草纲目》的引用和日本对马藩对朝鲜药材的调查为讨论对象,朝鲜、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主要成员,其受中国的影响远大于英国。朝鲜在引入《本草纲目》时受当时实学风气的影响,结合了本土的乡药研究传统,开创了适应本土的药材类书的结构。日本通过对中朝两国药材文献的对比分析和实物观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科学的”准则及规范。目录“复旦全球史书系·东西之间丛书”总序致谢序一序二自序第一章科学史中的全球转向与“自然知识史”的构建第一节重新思考“全球科学史”的方法论第二节比较——全球科学史的一种方法第三节药材知识的背景文化和历史比较第四节如何探究中国药材知识的全球传播与科学互动第二章科学书信的全球化网络与中国标本、信息的收集问题第一节来华英国人的植物收集活动及其背景第二节植物的收集和运输第三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小结第三章欧洲植物命名法的普遍化与中国药材的译名问题——药材市场的全球化及草药知识的转变第一节市场中众多异国药材及其名称上的混乱第二节对早期文献的重新阅读及药材名称的收集第三节植物命名的全球化及药材名称的翻译小结第四章欧洲药材学的专业化与中国本草知识的理解问题——博物学、汉学、药材学及现代科学第一节英国科学家与中国本草书籍的相遇第二节英国科学家对《本草纲目》的翻译与挪用第三节药材知识的分科化与异国知识的地位小结第五章朝鲜实学的发展与本草知识的本土化——以《林园经济志》对《本草纲目》的引用为中心第一节中国本草和博物知识在朝鲜的传播与重构第二节朝鲜后期的学术环境第三节《林园经济志》作为实学类书的特点第四节《林园经济志》中的知识分类及排布第五节徐有榘对《本草纲目》的选择性引用小结第六章日本博物学的开端与本草知识的实体化——以日本对朝鲜药材的调查为中心第一节17、18世纪日本本草学的发展和实地药材调查的起源第二节动植物名称的判定与实物的对照第三节植物图像在药材调查中的作用第四节“纵向积累”和“横向交流”:东亚博物学的不同发展方向小结结论第一节自然的命名第二节自然知识的变化和科学的出现第三节科学:一场社交第四节想象一个自然知识的全球史后记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