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 方的认识与外交信息体系的构建过程。作者通过考察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的书写模式,揭示了从1860年代初到1895年间清朝如何逐步重建与西方列强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体系。本书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结合外交史、文学史、思想史与信息史,详细解读了晚清外交官如何书写“西方”,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信息秩序的演变。
书中不仅结合了传媒学理论,剖析了使臣们如何运用不同体裁和传递方式构建西方叙事,还探讨了信息在阅读集团中的演变和重新利用。同时,本书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历史相结合,展示了晚清士人信息采集的多元性、内外张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会关系对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响。
全书分为八章,从清朝政府对国外信息采集的局限开始,逐步展现了出使大臣的身份转变、驻外使臣的制度化、文书流通的电信化以及江南私人出版业对清政府信息掌控的颠覆性。最终,在甲午战争前夕,晚清士人对于西方形成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交错的共识与话语,这一观念变革与使臣们构建的信息秩序紧密相连。本书为理解晚清时期的中西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
目录
序言导论
重新审视清代外交使团
作为旅行者、中介人、地理学者的清代外交官
外交沟通模式的改变
鸦片战争和信息传播的新渠道
《瀛寰志略》对西方的诠释
使团与新的信息秩序
第一章 旅者
社会
蒸汽的力量
女性
归途
读者的回应
结论
第二章 使者
商议
使节和外交官之间
自然法的儒家探索者
儒教和基督教
公诸于众
结论
第三章 学生
珍奇的收集者
大同世界的旅者
平行世界
建构“中国”和“儒家”
巴黎公社
驻外使馆的建立
结论
第四章 学者
使馆的成立
公使的日记
使馆的交流网络
集体抵制
反对专制
历史的大格局
结论
第五章 外交官
儒学信徒
初任公使
从叙述到编码
使馆外交
建立中西之间的可公度性
作为清政府发言人的“曾侯”
外交官和游历使
结论
第六章 战略家
改革外交信息的传播体裁(Genre)
凡兹西学,实本东来
将西方置于中国的过去
种族意识与地理决定论
深谋远略
领事馆与殖民扩张
为半官方领域的写作
结论
结论
另一种叙事的尝试
清朝外交官的观察对当下的提示
附录
一、 志刚《初使泰西记》《初使泰西纪要》记觐见美总统段落之差异
二、 仅见《初使泰西纪要》不见于《初使泰西记》的句子
征引文献
一、 中文论著
二、 外文论著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