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目录

自 序

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权威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

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教育机构的变迁(I)  46学 以 为 己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

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

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王阳明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

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

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代理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

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学生与学生运动 487

传统中国的学生:

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  568

1 汉代的学生运动  568

2 宋代的学生运动  571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83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  592

第二节

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权威、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

613

一、

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

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

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

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

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

权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

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

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

汉代的考试  111

表3:

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

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

213

表6:

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

明代《四书大全》

与《五经大全》  325

表8:

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

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

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

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

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作者简介

李弘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的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