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开放口岸知识分子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其核心人物是洪仁玕。通过追溯洪仁玕与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渊源,可以明确中国早期基督教的流布。通过论述洪仁玕在香港、上海这两个开放口岸的活动,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开港知识分子”的面相。目录:序章开放口岸的诞生——中国社会的“洋”场第一节西方知识的传播与“开放口岸知识分子”第二节口岸知识分子——洪仁玕第三节本书的课题和构成第一章基督教布教的开始与展开第一节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布教(一)基督教开始布教的背景(二)马礼逊在广州、澳门的布教活动(三)新传教士的派遣和向中国内地布教的准备第二节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基督教布教的开展(一)鸦片战争与传教士(二)香港、广州布教(三)上海布教的开展第三节传教士与中国社会(一)马礼逊与裨治文的“信徒观”(二)麦都思及修订《圣经》的争论(三)郭士立与福汉会第二章洪仁玕与基督教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与基督教(一)洪秀全与《观世良言》(二)上帝教与基督教第二节洪仁玕与巴色会(一)洪仁玕的基督教受容(二)南京合流的初次尝试第三节洪仁玕与伦敦会(一)作为伦敦会助手贡献卓越(二)启程去南京第三章口岸知识分子的诞生第一节王韬与墨海书馆(一)王韬的基督教受容(二)墨海书馆的信徒团体(三)王韬与基督教第二节《遐迩贯珍》与《六合丛谈》(一)英华书院、墨海书馆印刷事业的发展(二)《遐迩贯珍》与口岸知识分子(三)《六合丛谈》与口岸知识分子第三节墨海书馆对西方知识的传播(一)自然科学、医学、地理书籍的出版(二)墨海书馆知识分子关系网的扩展(三)墨海书馆环境的变化第四章《资政新篇》与基督教第一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一)“干王”的诞生与《资政新篇》(二)《资政新篇》的另一种存在第二节《资政新篇》的修正与改变(一)抄本《资政新篇》的修正(二)《资政新篇》发行之际的改变第三节洪仁玕上海、香港经历的体现(一)“用人察失类”(二)“风风类”(三)“法法类”(四)“刑刑类”第五章洪仁玕与太平天国第一节太平天国后期的对外关系与洪仁玕(一)外交改革与局限(二)欧美社会对太平天国的批判(三)洪仁玕形象在欧美社会的变迁第二节太平天国后期传教士的活动与洪仁玕(一)罗孝全迁居南京(二)伦敦会传教士的往来(三)罗孝全逃离南京第三节洪仁玕的宗教改革(一)洪仁玕在南京的改革(二)《资政新篇》之后宗教改革的尝试(三)洪仁玕与上帝教第六章口岸知识分子的崛起第一节一八六〇年代前期社会变容与口岸知识分子(一)王韬与太平天国(二)曾国藩的幕僚们(三)中国人教会在香港的发展第二节新知识在开放口岸的传播(一)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事业与格致书院(二)香港华文报纸的发行(三)知识分子信徒与《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第三节香港基督徒精英的崛起(一)香港官立学校改革与教会学校(二)非官职华人议员的诞生(三)孙文与香港的基督徒共同体终章开放口岸与近代——通往中国的入口、通往西方的窗口第一节基督教布教与基督教受容第二节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第三节关于洪仁玕及太平天国的评价参考文献开放口岸人物关系图附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