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用三个部分“支撑地域防卫的价值观和记忆”“行政机构的革新与社会管理”“爱国主义所形成的社会统合”,详细分析了近代的天津城市史。该书正文由绪论、十章、补论、结语共13部分构成。该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本书通过探讨“近代性”时所设定的四个视角,克服先行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界限。多数先行研究采用的是“国家”与“社会”或者“官宪”与“民间”两者的对立,通过民间势力打破官宪统治的模式。本书没有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通过相互理解看出二者所具有的同质性。二是导入各种方法论进行崭新的分析。近年讨论热烈的“记忆”问题,关注口述史记忆中的日中战争和现代史领域。在文献史学成为专门对象的时代,作者也巧妙地加以利用。即19世纪以后的对外危机中关于团练发挥作用的记忆以及据此的期待。在第十章的体育社的事例当中,体育社是官府和其他团体之间拥有共同的基于尚武精神的新“身体观”,并由此发现其连续性。同时与义和团和团练所依据的宗教性的身体观相比较,揭示出清末历史性的特征。三是综合使用多种史料。核心是《大公报》为主的报纸史料,使用时不仅仅是很好地掌握了对史料史实的客观性,在分析媒体唤起“国民意识”过程时,“还必须承认其有虚构的报道”,逼近当时人们的思考。除了报纸史料外,还用心搜集官民两方面公开、未公开的档案和中文书籍、日记、笔记,以立体分析地方政治。本书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充分活用外交文书和西文报纸等各种西文史料,明确了中文史料所不知的侧面。在天津教案的事例中,获得了多种视角看问题的效果,揭示出有意掩盖火会有组织地参与教案和与中央清议派的排外论所产生的共鸣。总之,该书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加深入推进中国城市史,乃至近代史研究都颇有参考价值。目录绪论第一部分支撑地域防卫的价值观和记忆第一章团练的组建一鸦片战争与天津团练的起源二防备太平军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地区防卫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和张锦文的活动第二章火会与天津教案一事件概要二火会对天津教案的参与三地方社会中的教案第三章光绪初年的旱灾与广仁堂一游民和善堂二华北大旱灾和广仁堂的设立三广仁堂的历史地位第四章义和团的活动与团练神话一天津的地方官与义和团二义和团的活动与天津居民三社会记忆的再现第二部分行政机构的革新与社会管理第五章巡警的创设与城市行政的演变一巡警的创设过程二巡警的职能特征三城市行政的结构性改变第六章捐与城市管理一捐在天津的起源二都市民众与捐第七章在善堂与习艺所之间一习艺所的诞生二善堂的演变第三部分爱国主义所形成的社会统合第八章抵制美货运动与“中国”的团结一移民问题与抵制运动的开始二天津的运动开展过程三抵制与启蒙第九章电车与公愤:围绕市内交通的政治一国际性契机二电车的运营三围绕电车的暴力事件第十章体育与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天津的尚武理念和治安问题一重视军事论与体育理念的流行二体育社的成立三革命的动荡与各团体的形成四从兵变到袁世凯政权补论风俗的变迁一风俗的内涵二改良风俗结语参考文献后记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