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身為在美出生長的臺裔美國人,廖美文不熟悉中文、臺語,對臺灣歷史也知之甚少,但這反而造就了一種特別的敘事位置──她是孫女、是家族的一分子,卻又隔著語言與文化差距,這種介於「局內人」與「局外人」之間的角度,讓她在重新進入這段歷史時,既能感同身受,也能提出質疑與觀察。
為了追尋真相,作者在2010年申請到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來臺,開始長達一年的田野調查。這段期間,她走遍臺灣各地:從首都臺北到祖父生長的雲林西螺小鎮;她參觀綠島監獄等白色恐怖遺址,親身踏進歷史現場。一方面,面對語言不通的挑戰,她努力學習並尋求翻譯協助;另一方面,她帶著熱忱主動出擊,訪談家族的長輩親戚,也拜會多位臺灣民主運動前輩(如早期獨立運動重要領袖彭明敏等)。在這過程中,作者既遇到阻力也獲得助力:有些家人起初對揭舊事心存顧忌(例如父親最初勸她「不要寫家族的事」),但也有許多熱心的長者願意提供回憶和資料。隨著調查深入,她逐步贏得家人的支持,連原本反對的父親後來也轉而鼓勵,只可惜在書完成前他便離世,未能親眼看到成果。
作者將這段尋根經歷寫得如同懸疑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書中交織著她在臺灣追查線索的旅程,以及祖父那一代的歷史片段,形成雙線並進的結構:一條線索是她走訪臺灣時的見聞與心路歷程,另一條線索則以生動筆觸重現了祖父廖文毅在1940-50年代奔走革命的故事。作者巧妙地編織多種類型的寫作元素:回憶錄與報導文學並行,穿插旅行見聞、家族傳說,以及嚴謹的史料研究。在文字風格上,前期以年輕人的輕鬆語調記錄初到臺灣的新鮮與挫敗感,而隨著她挖掘出沉重的歷史真相,語調也轉為凝重。這種轉變讓讀者彷彿與作者一同成長,從茫然無知到逐漸理解歷史傷痕的慘痛。最終,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被她熱切的求知心所克服,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敘事聲音,也在臺灣社會中找到了身為臺灣人後代的認同感。
目录
專文導讀(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臺灣版作者序
作者說明
【第一部】
第一章:學錯中文了
第二章:僅有的線索
第三章:惠容在日治臺灣
第四章:閣樓
第五章:遠大前程
【第二部】
第六章:惠容出逃
第七章:義子
第八章:那些想推翻蔣介石的人
第九章:粉飾的紀念館
第十章:陷阱
第十一章:鐵盒餅乾
【第三部】
第十二章:綠島
第十三章:自由鬥士
第十四章:美國人家
第十五章:流亡的共和國總統
第十六章:知與不知
第十七章:投降
【第四部】
第十八章:重返西螺
第十九章:開始用惠容的邏輯思考
第二十章:賭徒家族
第二十一章:被遺棄的蔣氏花園
第二十二章:鬼月
第二十三章:再看一眼金色死刑令
謝誌
注釋與參考文獻
臺灣史延伸閱讀
作者简介
廖美文(Kim Liao)
臺裔美國作家,臺灣獨立運動先驅廖文毅之孫女。作品曾刊登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衛報》(The Guardian)、《文學樞紐》(Literary Hub)、《沙龍》(Salon)等媒體。曾獲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獎助,並獲佛蒙特藝術村(Vermont Studio Center)、珍特基金會(Jentel Foundation)、漢比奇中心(Hambidge Center)等機構支持。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現代思想與文學系,並於愛默生學院取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目前與家人居住於紐約市近郊,教授各年齡層學生寫作。
譯者簡介
向淑容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專事書籍與影視字幕翻譯。譯有《隨機試驗》、《天皇蒙塵》、《練習8分鐘就靜心》、《文化大革命》、《憂鬱的演化》、《現代世界六百年》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