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9年以來,台灣海峽兩岸分屬兩個不同的政權,兩個政權彼此敵意強烈,治國之道也不盡相同,於是導致海峽兩岸在不相往來之下,內部各種事物只能就各自的環境發展演變,不出十年,已經形成兩個有些部分極為類似,有些部分卻迥然不同的區域。雙方的報業,當然也是如此。
台海分治初期台灣在中國國民黨執政下屬於威權統治,中國大陸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建立極權統治體系,海峽兩岸的報業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得不各自謀求因應之道,於是很快呈現出部分始終相同,部分則差異愈來愈大的變化。報業作為一種產業,畢竟仍是環境的產物;而報業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產業,對環境尤其敏感。威權或極權統治對報業的影響與制約,就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塑造出兩岸大不相同的模式,成為當時雙方各種事務差異的典型案例。
基於此種認知,本作對台海分治初期十年間大陸與台灣的報業進行比較性的研究與分析,內容涵蓋雙方報業的生產(編輯、採訪、言論、印製)、銷售(發行、廣告)與經營管理(人事、財務、設備、原料、運輸等)各個層面,將新聞史的研究推展到平面媒體的全部領域。在全面性的比對研究之下,終能充分說明「有其國,則必有其報」的現象與原因。此種深具開創性的研究與敘述方式,應可作為其他領域比較研究與敘述的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