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前言
序
当代研究中国思想的西方人似乎有两个愿望。一方面,他们希望能使中国思想为西方的听众所理解;另一方面,他们又力求在当时的与历史发展的两个维度上展现中国思想的广阔领域及内在复杂性,重要的是要说明这种思想的历史演变性与疑难性。
在此之间,他们默默地反对着那种便捷的文化人类学取向,该取向声称要向我们描绘出固定不变的“中国人心灵”的本质结构。当然,认为存在着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金钥匙的论点仍旧具有极大的诱惑,即使对那些不认为有什么打开西方文明之路的金钥匙的学者来说也是如此。即使我们同意那种“文化学者”的说法,认为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某些主导性的、持久的根本倾向,中国思想史家也很容易指出这种根本倾向依然无法排斥多样性、内在紧张、思想冲突以及与时俱变的性质。而且,中国思想史家所产生兴趣的也并不仅仅是那种静止的中国思想,用约瑟夫·列文森的说法,思想家关心的是去考察中国人在其生存与历史境遇下的思维过程。
努力使中国思想可以为西方人所理解当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包括不但是语言的,而且是文化范畴上的“可通译性”问题。我们应该经常思考那些语言和文化相对主义者提出的疑问以及奎因一类哲学家讨论的“可通译性”的哲学问题。为了思想可以被理解,我们必须避免不经思考便权宜轻率地运用未受检验的中等范围的西方观念,如“唯物主义”“民族主义”“历史主义”“理性主义”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武断地认定这些即便在西方背景下也具有复杂语义史的观念不适合于中国思想。我们在处理中国思想时,可能会发现对有些问题作些调整就容易翻译成西方语言。另外的问题或许看起来仍然是“中国人所特有的”,通常远离西方人,特别是现代西方人的关切点。而在中国背景中,这两类问题却可能紧密相联;甚至对于那些“远离”的问题,研习中国思想的学者也一直希望它们还是可以介绍给西方读者的。
我以为,田浩所著的《功利主义儒家》一书对使中国思想为人理解有大的贡献,而且特别有助于向我们展示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历史性。在这部著作中,他选择了12世纪中国儒家思想的某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包含在两位对手——朱熹与陈亮之间所发生的论辩之中,而它们正巧是极易通译的。功利伦理——“结果”伦理——与动机伦理的对立易于被研习西方道德理论的每一个人所认识。伦理价值与规范和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易于理解,尤其对那些学习19、20世纪西方历史思想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确切地讲,中西方所运用的习惯用语是不同的。中国问题中的伦理是儒家的——而不是边沁或康德式的,讨论的整个背景也与西方背景根本不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事实:相同的问题可以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中,提出了比较思想中开拓思路的挑战。认为中国的功利主义伦理取向能与儒家伦理相联,而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个人主义无关,这会给我们讨论功利主义自身的问题开启新的视角。
而且,田浩教授不仅对具体问题作了检讨,还为我们提供了从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的广阔画面。在我看来,田浩这部著作是我所见及的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生动、易为人理解的作品之一。或许有的学者与他的诠释或术语使用有所不同,但无疑他已经设法将生动的活力注入北宋与南宋思想发展的各种“问题”之中。
后,他还成功地将问题与两位对立者的具体生活阅历及人格联系起来。在这里,威严的朱熹不再作为一个无血无肉的“哲学家”或“圣人”出现,他被看作一位思想家,其独特的哲学热忱在一位12世纪中国卓越的思想家的全部焦虑和关怀——公众的与私人的——之中可以得见。另一方面,陈亮被描绘成一位特别具有攻击性性格的人,他远非某一固定观念的化身。我们看到,他是一位受过多方面影响的学者,其观点经常陷于矛盾之中,且随着时间的延展而改变。这里我们所见的不但是中国思想,而且是“中国人思维的过程”。
本杰明·I.史华慈
内容简介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道德伦理”与“事功伦理”之争。“明道谊而计功利”,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责任伦理”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生动、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田浩(Hoyt Tillman,1944—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本科学习美国史和欧洲史,研究生转向中国史研究。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导师是史华慈(Benjamin J.Schwartz)和余英时。主要从事宋元思想史研究。著有《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儒学话语与朱子说的主流化》等,编有《宋代思想史论》。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谢辞
导言
众家眼中之陈亮
本书对陈亮的评价
新发现的陈亮著作的1212年版本与标准版本
章 儒学两极化及其在宋代思想中之演进
早期儒学中的问题及分化
宋学内部的倾向:从道的全体到道的部分
道学及其与宋学中其他派别之冲突
南宋:从宽容到对立
12世纪80年代陈亮挑战朱熹前的浙江道学
第二章 陈亮思想与性格的发展
1143—1168:陈汝能在年轻时代
1168—1 178:陈亮在道学与政治保守主义的过渡阶段
1178—1194:陈同甫在功利主义与相对主义阶段
第三章 争论过程中的性格因素及二者关系
第四章 政治中的道德问题
陈亮:功利主义的事功伦理学
朱熹:个人德性与动机伦理学
第五章 历史中的道与其他价值
陈亮:相对与内在的道
朱熹:基本价值的永恒完善
陈亮的相对主义与某些政治原则的性
第六章 从收复华北及学派分化看政治与朱陈之辩
关于收复华北之不同观点
朱陈之辩对于学派分化的影响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