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脱胎自2019年清华大学国学院讲学社系列讲座。作者薛凤、柯安哲从气候与元代灾害、元明之际的蚕业技术、20世纪的科学与医学等角度实践了新式科技史书写,讨论科学史研究方向及其资料源构成正在发生哪些改变。
目录
第一讲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李约瑟、梁启超与考古学
如何将“物质趋向”置入这一学术景观当中
考古学
第二讲 人文学中的科学数据与文本资料:关于气候与元代灾害的历史研究
历史学语境下的地方志灾害记录——基于大数据的历史文本分析
关注力生态与地方志
数字化的地方志资料与LoGaRT
关注力的分布生态与灾害记载
200年之久:地方志与时间线
地方志: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知变迁的途径
第三讲 生命科学史中的物质性和模式实验材料
第四讲 晚明时期的“物”与“造物”:关于宋应星和黄成论工艺知识的比较研究
晚明时期的万物
记录工艺技能
《髹饰录》的编排原则与漆器生产
《天工开物》,工艺之序
探究生产和物事
第五讲 知识的工具:20世纪科学和医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第六讲 动物、知识与历史叙述的朝代框架:以元明过渡之际的蚕业技术文献为例
某一朝代的知识与更迭周期
蚕的生命:动物与认知改变
关于物质性的几点结论
第七讲 文书柜上的大象:论所有权与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框架:什么可以被拥有
所有权的对象及其研究:描述作为获知,描述作为占据/拥有的指征
做决定即为物权主张
不是结论的结论
第八讲 科学与环境监管法规:未充分利用的致癌物检测的物质性基础设施
评议 对于科学的历史回顾
一、科学与人生观
二、科学与社会
三、拟客体与物性
四、物质的科学史
五、语境中的科学
作者简介
薛凤(Dagmar Schäfer),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
柯安哲(Angela N.H. Creager),生物化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科学史专业托马斯·西贝尔教授(Thomas M. Siebel Professor),同时也是历史系菲利普&罗林斯教授(Philip and Beulah Rollins Professor),2014—2015年任科学社会史协会主席(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HSS)。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生物医学研究史。